探花的排名不如状元,为何却很多人对探花更青睐呢?

考古学 2022-06-18 13:59www.kangaizheng.com考古发现

  众所周知,自开始,制就成为了我国古代选拔人才一项重要的制度。科举制发源于隋朝,在唐、宋、持续发展、完善,并在明朝达到鼎盛时期。

  科举制度作为封建时期一个相对比较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促进了社会人才的流动,有利于打破相对的阶级固化,让有才能的寒门子弟也能进入官场施展自己的才华。在科举制度初期,它展现了勃勃的生命力和进步性,尽管后期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士人的思想和创造性,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但仍不可否认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科举制度有几个程序,从地方上的乡试到中央的省试与殿试,规模不同,考试难度也不同。其中,科举制度中,考中乡试的第一名被称为“解元”,考中省试的第一名被称为“省元”,考中殿试的第一名被称为“状元”。殿试及第的前三甲分别称为状元、榜眼、。照理说来,状元应当是最吃香的,但为何有时人们中了探花比中了状元还要高兴呢?这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状元、榜眼、探花作为殿试的前三甲,被称为“三甲”。由于三甲的名次实际上是由评定的,三甲的才能实际上不相上下,排名更多地体现的其实是皇帝的喜好,主观因素影响更大一些。,尽管状元的名次更高一些,但实际上三甲的才干的差异并不悬殊。

  “探花”这一词语最初出现于,当时的探花并没有现在这样的代表殿试第三名的寓意,仅仅是一种称谓。这一称谓的来源,是因为在为了庆祝及第,会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而探花宴上的探花使,是从这一批进士及第的人当中挑选出来的最年轻英俊的两个,他们会采摘鲜花、赋诗,以此来欢迎状元。

  唐朝的李淖在《秦中岁时记》曾经记载“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探花使要赶在别人之前采摘园中最为鲜艳美丽的花朵,不然就会受罚,而这一游戏也是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此时的探花郎还并没有被赋予进士第三名的意义,而仅仅代表着探花宴上最年轻英俊的两位探花使。但在当时,被选为探花使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

  乾宁三年(896),翁承赞作为当时的进士第四名,被选为探花使,感到十分荣光,于是写下了“洪崖差遣探花来,检点芳丛饮数杯。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每到黄昏醉归去,詑衣惹得牡丹香。”这些诗,以表达自己被选为探花使的骄傲之情。

  而探花从什么时候成了殿试第三名的专属称谓,至今仍旧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人们大多认为这一称谓是从确立的,并在明朝成为定式的。但由于受前朝探花宴风俗的影响,后来的探花实际上带有一种外貌上的意义,也就是说,谁被选为探花郎,就寓意着这个人的相貌英俊,被大家所认可。,在状元和探花才干并不算差异悬殊甚至是不相上下的基础上,人们大多认为探花郎是才貌双全的存在,因而常常会有人在中了探花时比中了状元更高兴了,这可是对他颜值和才华的双重认可啊。

  除了这一原因之外,还有两个原因让探花成为比状元更加吃香的存在。,上文中我们提到,探花是对进士颜值和才华的双重认可,也正,探花常常成为皇室选拔驸马的不二人选。成为了皇室的驸马,等于是和皇家结为姻亲,飞黄腾达可谓是指日可待。

  ,人们常说,宁做第二名,不做第一名。原因就是第一名生活在聚光灯之下,一言都被台下的人广泛关注,甚至无限放大,他的压力常常会过大。状元亦是如此,成为状元之后,他的一言一行都在他人的监督之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常常还会引来众人的非议。相比之下,作为第三名的探花可能显得更轻松些,这也是有些人更加青睐于探花的原因。

  ,在部分人的心中,探花比状元更受欢迎,具体有三个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普遍认为探花郎的容貌出色,是颜值和才华双全的存在,时期的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例子,他才貌双全,也成为了探花,并且得到了乾隆帝的宠信。,即便状元是第一名,在部分人们心中仍旧没有探花受欢迎。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