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士兵打完仗后为什么不能立即脱掉铠甲?常遇春的死与铠甲有什
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奇闻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公元1369年7月,开国大将常遇春于柳河川病卒。而就在十几天前,他刚完成了自己生平里一场的著名战役上都之战。
常年在外征战的常遇春,按理说,早该练就一副“”,他可是一个连称霸世界的蒙古铁骑都不放在眼里的人,怎么会被区区小病缠身致死?
这其中一定有猫腻。
常遇春去世之际,正是明朝建立的第二年,当时边疆尚未被平定,另有其他势力在暗中,政治,军事形式严峻,正是用人之际。这时候,不会自毁臂膀,而且常遇春的死对他来说更是损失。
史书上关于常遇春的死亡记载是因病致死,那到底是什么病如此厉害,来势汹汹?
其实,在古代打仗之际,曾在部队流行一种说法士兵打完仗后,即使天再热,也不能立刻脱掉身上的盔甲。这其实和我们平日里说的天热出汗时不能立即脱衣服是一个道理。那么,出汗时立刻脱衣服会引起感冒,打完仗后立刻脱掉盔甲又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卸甲风”。简单的来说,“卸甲风”就是指贪凉吹所引起的“中风”之疾。士兵长时间穿盔甲战斗,由于铠甲密封性强,导致身体散发的热量和汗液无法及时排出,身体得不到降温,此时突然遇冷会让血管加快收缩,导致心脏无法及时调节血液流动,身体供氧量缺失,血管出现血栓,以至于中风。
时期,经常使用的盔甲是步人甲,堪称中国历史上最重的盔甲,大约29公斤,明朝时期好一点,大量使用锁子甲,虽然重量还不到步人甲的一半,但重量也有13公斤左右。
可以想象,古代士兵打仗之时,每天要穿着又重又闷的盔甲,不仅为他们的行动增加负重,长时间呆在里面肯定会大汗淋漓。打仗时不得不强忍着难受,可等打完了仗就会有士兵因为贪图一时凉爽而脱掉盔甲,而这样容易让疾病缠身。
1369年,常遇春率领大军北征,7月班师回朝,正值天气炎热,而常遇春最为统帅,不仅要制定作战计划,还要披甲冲锋陷阵,体力消耗极大。,虽然表面上没事,但身体必然会吃不消。等到柳河川地段时,昼夜温差大,白天天气炎热又重甲在身,到了晚上,气温凉爽,常遇春不顾汗水,卸去盔甲,便引发了 “中风”之疾。
再加上,常遇春经常打仗,病痛不断,年龄又上了岁数,身体早已不似当年,早已经达到了极限,而此刻大军远征,又没有良医照料,遂不治身亡。
所以,在正规行军中,经常会存在着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次打完仗,将军和士兵都不能立刻脱掉身上的盔甲。
,除了这一点外,不允许士兵打完仗后立即脱掉盔甲,其实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考虑。
一,预防敌军突袭。
战争结束,如果士兵都卸掉了自己身上么盔甲,开始撤回营地,这时却突然遭遇了敌军的侵袭,没有了盔甲的保护,士兵们再和敌军对抗就会比较弱势,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而且,古代盔甲比较沉重,繁琐,穿起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样一来岂不是给了敌军?
二,盔甲是士兵的门面。
盔甲在一方面还象征着士气,电视剧中一般在皇城中都会穿上盔甲,整装待发,试问路途遥远,他们为什么不去了战场再穿呢?其实这也是鼓舞士气的一种,穿上盔甲也会显得很有威慑力,为战争的胜利添光增彩。
总而言之,不管出于哪方面的考虑,古代在打完仗后,不论再热都是不允许脱掉盔甲的。不仅常遇春是因为“卸甲风”病逝的,历史上还有其他这样的例子,像战国时期贵族,等。
考古中国
- 元朝到底有多黑暗,元朝真的那么黑暗吗_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死因,朱棣当了多久的皇
-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有哪些,最震撼的考古发掘
- 中国不腐女尸是什么墓,2100多年前不腐女尸
- 周朝历代帝王,周朝历代帝王在位时间
- 十三陵考古者全死,十三陵考古者全死是真实的
- 近三年考古新发现,近三年考古新发现的古墓
- 元朝短命而亡原因,元朝是不是短命王朝
- 乾隆娶了自己的女儿,乾隆最爱女儿
- 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介绍
- 全球最贵文物第一名,一级文物回收价格表
-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以后是两汉,夏商周春秋战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刘伯温算到过朱棣夺位
- 每个朝代存在的时间,各个朝代存在的时间
- 中国著名四大才子,中国著名四大才子怎么没有
- 明朝最大罪人是谁,明朝最大的敌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