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打了26年,为何一次都没打山海关?

考古学 2022-06-18 12:40www.kangaizheng.com考古发现

  十一年(1583年),镇守辽东的总兵官,发动了古勒寨之战。此次作战的目的,是为了剿灭不服明朝管束、多次兴兵作乱的建州女真首领阿台。经过一番激战,明军顺利攻克了阿台据守的古勒寨,全歼阿台兵力,。

  但这次作战,却产生了一个极为严重的恶果。总兵官李成梁在进军古勒寨途中,两个臣服于明朝的女真部族首领觉昌安、塔克世,为明军充当向导,但在攻克古勒寨的混战中,明军将士把他们两个也当成了阿台的叛军,当场斩杀,成了一大冤案。

  李成梁误杀觉昌安、塔克世,成为明朝晚期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大事件。觉昌安是开国的祖父,塔克世则是努尔哈赤的父亲。二人一直对明朝恭顺有加,有功无过,却无辜被害,让明朝在建州女真地区形象大跌。按照女真人规矩,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觉昌安之孙、塔克世之子努尔哈赤,从此下定决心,要与明朝血战到底。

  经过多年之后,后金天命三年,羽翼丰满的努尔哈赤在盛京誓师出兵,正式向明朝宣战,明清战争由此拉开大幕。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持续了整整26年,直到十七年,清军终于定鼎中原,取代明朝,实现了努尔哈赤的遗愿。

  在长达二十六年的明清战争中,努尔哈赤和父子二人,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铁骑彪悍无比的战斗力,几乎把整个关外辽东地区全部占领,只剩下宁远等少数几个城堡还在明朝控制中。

  虽然清朝占尽上风,但他们对联系辽东和中原的咽喉要塞山海关,却始终不敢攻击一次。崇祯在位十七年之中,清军曾经多次穿越长城防线进入中原,但每一次都远远避开山海关,而是舍近求远,选择从大安口、喜峰口、独石口等地作为突破点,对山海关则避而远之。直到崇祯十七年,山海关守将投降,大开城门,清军才得以第一次进入山海关。

  山海关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能让勇猛善战的清军避之唯恐不及?原来,清军不敢攻击山海关,不是没有理由的,是非常明智之举。

  自古以来,华北和东北之间交通主要是依靠四条古道,无终道、平冈道、傍海道和卢龙塞道。其中无终道、平冈道、卢龙塞道都是穿行在中,坎坷难行,大部队非常困难。只有位于辽西走廊的傍海道,是一条坦途,适合大部队行进。而山海关,正好位于傍海道的最为险要之处。

  明朝深知山海关的重要性,从明初洪武十四年大将建设山海关开始,历经数百年经营,山海关已经成为一座的,堪称中国古代城防工事的登峰造极之作。

  山海关全盛之时,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城墙高达十四米,厚度达七米,护城河宽度达五丈,深度将近三丈,城防规格与京师城墙不相上下,常用的攻城手段无论云梯、凿墙都极难奏效。

  而且山海关并非人们想象中的一座孤城,而是包括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威远城、宁海城、老龙头、南水关、北水关、旱门关、角山关等一系列相辅相成的城堡群落构成,彼此之间通过长城紧密联系为一个整体,“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攻防兼备进退自如,想攻破其中任何一点都难比登天。

  山海关历来被明朝视为京师屏障,对此地防务重视无以复加,专门在这里设置兵部外派分支机构山海关兵部分司,由朝廷大员坐镇,明朝两百余年时间里,山海关是唯一享受到如此规格待遇的边防要塞。

  《四镇三关志》记载,山海关所属蓟镇防区,固定守军名额为56767名,而仅仅山海关一地就有驻军16919名,占比将近三分之一。且山海关守军,都是明朝边兵中战斗力最强的关宁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大量配备火器作为主要作战装备,是清军劲敌。

  在后勤粮秣供应上,山海关也有独到之处。为了保证战时有充足粮秣,山海关守军广泛开展,包括军屯、民屯、商屯等多种方式结合,共屯田6200多顷,保证了山海关守军足兵足食,打个十年八年的都不在乎,绝无断粮之忧。

  由于山海关一带特殊的形制,以一线长城分隔内外,敌军实力再强大,也别想实现“包围”山海关的企图,后方援军、装备可以源源不断补充而来,凡此种种,使得山海关在成为一座难以逾越的防御体系,以清军当时的兵力装备,来了也只能顿兵于坚城之下,伤亡惨重却无法攻克。清军始终避开山海关不敢攻打。

  遗憾的是,正如那句老话所说,“最坚固的堡垒往往从内部被攻破”,吴三桂敞开大门迎接清军入关,使得山海关成为虚设,令人叹息。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