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非要在秋天处决犯人,揭秘背后真实原因
中国古代处决犯人,一般都是在秋天,以至于出现了个新词——秋后问斩。事实上,古代并不是所有的死刑犯都在秋天行刑,一些恶性案件的死刑犯,也是会斩立决的,这主要是违反了人伦纲常的死刑犯,比如作乱的臣子,弑亲的子女,杀主的奴仆等等,这样的犯人会立刻斩杀。一般的杀人犯,还是会等到秋天再处决的。
古人为什么非要在秋天行刑呢,原因不外乎这样三个:
一,顺应天道
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学说,他认为人道要符合天道,这样才能达到和谐的结果,他说“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也就是说春夏是用来庆赏的,秋冬是用来刑罚的。
秋天,万物凋零、天地肃杀,正是生命终结的时候,这个时候用来终结犯人的生命,不会违背天和,这应该是秋天行刑的最重要原因。很多人认为董仲舒这是封建迷信,其实不能武断的下这样的结论,中国人顺应天时的理念从很多方面来看都是很科学的,这里不做赘述。
二,防止冤假错案
经常能看到一句话:我们绝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绝不会放过一个坏人。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有一种情绪在其中,从尊重生命的角度上来看,应该是:我们宁可漏过一个坏人,也绝不会冤枉一个好人。这样才能从观念态度上杜绝冤假错案,毕竟,坏人即使这次漏网了,但将来还是有抓住他的可能,但好人一旦错抓了,就永远没有机会重来了。比如“呼格案”,真正的凶手赵志红多年后还是被抓住正法了,可呼格吉勒图却永远都没机会看到这一天了。比如赵作海,虽然多年以后被平反昭雪,但逝去的岁月,还能再回来吗?
所以,古代之所以放在秋后处决,也是考虑到尽量给错案平反的机会,避免急于结案造成的无法挽回的冤假错案。
三,震慑和警示作用
法律的根本作用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警示和震慑,从而避免犯罪,避免惩罚。春夏之际,百姓忙于耕作,到了秋冬,粮食归仓,在这个时候处决犯人,百空闲去观刑,更多的起到震慑警示作用,百姓畏惧,不敢犯罪。古代行刑总是选在西四、这样人流密集之处,就是这个原因。
考古中国
- 元朝到底有多黑暗,元朝真的那么黑暗吗_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死因,朱棣当了多久的皇
-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有哪些,最震撼的考古发掘
- 中国不腐女尸是什么墓,2100多年前不腐女尸
- 周朝历代帝王,周朝历代帝王在位时间
- 十三陵考古者全死,十三陵考古者全死是真实的
- 近三年考古新发现,近三年考古新发现的古墓
- 元朝短命而亡原因,元朝是不是短命王朝
- 乾隆娶了自己的女儿,乾隆最爱女儿
- 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介绍
- 全球最贵文物第一名,一级文物回收价格表
-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以后是两汉,夏商周春秋战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刘伯温算到过朱棣夺位
- 每个朝代存在的时间,各个朝代存在的时间
- 中国著名四大才子,中国著名四大才子怎么没有
- 明朝最大罪人是谁,明朝最大的敌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