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负远大的李白,为何只在皇帝身边待了两年?

考古学 2022-06-17 18:03www.kangaizheng.com考古发现

  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心地,可是,有横溢的才华,要潜藏不露,要低调谦和,就很难了。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才华出众,却因为恃才傲物,不能实现自己“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政治理想。

  贺知章读了李白的《蜀道难》和《乌栖曲》,非常欣赏李白瑰丽奇崛的诗句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以为李白是下凡,就称呼李白为“谪仙人”。

  看了李白的诗赋,十分钦慕,就召请李白进宫。等到李白进宫朝见的那一天,唐玄宗“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可见唐玄宗对李白有多敬重。

  唐玄宗询问李白对当时国家大事的看法,李白侃侃而谈。

  听了李白的应答,唐玄宗赞赏有加,马上让李白供奉翰林,做自己的御用文人。

  这些描述,来自百度百科的改编。

  还有一则关于李白的轶事,可以看出李白的才华和学识。

  有一天,位于大唐东北方向的渤海国,为了刺探大唐的实力,故意不按常理出牌,本来,小国向大国献出国书,应该使用大国的文字,可是,渤海国却使用番国文字,目的就是想看看大唐有没有能人异士。

  渤海国使者呈送上国书,等着看一场好戏开演。

  事实确如使者所料,朝廷之上,大唐君臣,面面相觑,对渤海国番文国书不明所以。

  幸好,有人想到了仗剑走天涯,文武兼备的李白。

  李白不负众望,果然精通多种语言。他把番文的意思禀报唐玄宗,又按照唐玄宗的旨意,用番文写了回书,宣扬我大唐国威,警告渤海国君臣不要。

  渤海国使者看到李白义正词严的回书,当即拜伏于地。

  渤海国王看完使者带回的国书,大惊失色,君臣商议之后,恭恭敬敬写了降表,表示愿意每年来大贺,岁岁向大唐进贡。

  这个故事中,李白凭借自己超群出众的的语言才能,不仅挽回了大唐的颜面,更昭示了我大唐的宏伟气象。

  这则轶事中有一个插曲:

  恃才傲物的李白在写回书之前,一眼暼见唐玄宗的身边侍立着让自己屡次应试不中的宰相和权倾一时的大,就向唐玄宗提出要求,写国书没问题,只是要让“杨国忠捧砚,高力士脱靴”。

  唐玄宗为了国家大事,自然顾不了杨国忠和高力士的颜面,全部照准。

  百度百科上是这样记述的:

  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后玄宗赐金放还。

  翻译过来,就是:

  李白曾经奉唐玄宗的诏令拟定诏书,李白伸出自己的脚,让高力士给自己脱去靴子。因为这件事,宫里的人记恨李白,就在唐玄宗面前说李白的坏话。坏话听多了,唐玄宗就渐渐疏远李白,,赏赐李白很多金子,让李白离开朝廷。

  你看,抱负远大、文武全才的李白,就因为恃才傲物,过分高调,得罪了唐玄宗身边的红人,导致自己的大好前途变得渺茫,只能怀着一腔悲愤,告别一个本应属于自己的舞台。

  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的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告诫我们:做人要像水那样滋润万物,却不争名逐利,这样,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所以,在人生旅途中,我们在保持光风霁月人格的,也要懂得低调谦和,不轻易显山露水,心存敬畏,才能让自己更优秀,才能赢得他人更多的帮助。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