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坚的父亲祖辈都不姓符,为何他却要改姓符呢?
是时期的著名君王,他统一了北方,推行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举措,是一个优秀的君主,奇怪的是,他的父亲和祖辈都不姓“符”,那他怎么改了姓?
(图)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坚(338年-385年)
前秦第一君苻坚的祖父叫,第二代国君苻坚的伯父叫蒲健,第三代国君苻坚的堂兄叫,祖孙三个怎么不姓一个姓?因为蒲洪后来把姓氏改了。苻坚刚生下来的时候就叫蒲坚。姓氏可不能随便改,很显然,其间必有非常道理!
他们之所以,是因为其家中长的蒲草格外高大,形状也特别。“始,其家中蒲生,长五丈,五节如竹形,时咸谓之蒲家,因以为氏焉。”(《载记》)。所以别人就叫他们为蒲家,他们就把蒲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蒲洪领兵出征,官越做越大。已经南迁到南方的封苻洪为“氐王、使持节、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广川郡公。”封蒲洪的儿子蒲健为“假节、右将军、监河北征讨诸军事、襄国公。”(《晋纪二十》)
虽然已经封蒲洪为“氐王”了,可是蒲洪觉得这个“氐”王太小,只管“氐人”。不过他明白自己实力不够,不敢自称皇帝,那样容易惹火烧身。可是称王最好要有点来头,这样才有合法性,表示自己不是自封的,而是天命所赐,从而更加具有号召力。当时流行图谶,就是某种图画或者文字、歌谣之类暗示着某人某国的命运。《苻洪载记》说,有人劝苻洪干脆称王或者称帝,其实可能就是苻洪自己的意思,让别人出面说出来罢了。
(图)前秦彊域
蒲洪决定从改姓氏入手来给自己造声势。改姓氏牵涉到的不是一个家庭十几个几十人,而是一个宗族几百几千人的大事。不能改得自己人怨声载道,外人闹不清你是谁。从前识字的人极少,所以应该大家一听就明白,都觉得好极了,真是天命所归。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改个同音字。和“蒲”同音的字做姓氏的有好几个,比如濮、普、浦、朴。古今语音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读音现在和古代不同。“古无轻唇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没有“fu”这个音,只有“pu”。付、傅、甫、富、符、伏、扶、福、苻、邞、妇这些现在读“fu”的字当时都读“pu”,和“蒲”读音是一样的,后来才变成读轻唇音的。所以这些字也都可以作为姓氏。
那么为什么在这十几个都读“pu”的字当中蒲洪不选别的字做自己的姓氏,比如吉利的、有名的或者笔画更少的,偏偏选了这个“苻”呢?由于蒲洪“其家中蒲生”才以蒲为姓,所以最好找个与“蒲”有点关系的字才好。蒲属于草本植物,而那十几个和蒲同音又能够做姓氏的字里,只有这个“苻”字才带个草字头,连竹字头的“符”都不行。“苻”成为不二之选。
这时候社会上流传起了四个字的谶语“艸付应王。”“艸”就是草字头的繁体字,“付”字上面加个“艸”不就是“苻”么!这四个字里的这个“王”读第四声,是动词,做王。意思是姓草字头付的人应该当王。而且当时还流传说,蒲洪的蒲坚出生时,他后背有两个字“艸付”,这不就是“苻”字么?很明显这是苻洪为了使自己称王具有合法性,编造了这个谶语,仿佛自己称王乃天命所归,。至于刚刚诞生的孙子苻坚后背有这两个字,谁也不敢说没有,谁敢得罪氐王!于是蒲洪“遂改姓苻氏,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晋书苻洪载记》)。
原来的蒲洪就这样变成了苻洪,“蒲坚”就成了“苻坚”,史书上的记载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苻坚应该读作“pu坚”而不是“fu坚”。将近七十年前我上小学时,老师特别叮嘱我们这个苻坚的“苻”字是草字头,不是竹字头符号的符,千万不能读错,必须念“pu”而不是“fu”!所以后来我听电视台主持人一口一个“fu坚”,颇为吃惊。
这次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做这个节目时,我坚持要用“pu坚”而不是“fu坚”,在第一讲中还专门讲了这个读音变化过程,引用《辞海》、《辞源》等为证。不过终于只好“与时俱进”,这些内容统统略去,念作“fu坚”。百家讲坛编导反复斟酌后让我改也有根据,因为《现代汉语词典》就标注读“fu坚”。《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做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类似这种由于古今读音变化带来的姓氏还有不少,干脆一律以今音即通用音为准了。
考古中国
- 元朝到底有多黑暗,元朝真的那么黑暗吗_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死因,朱棣当了多久的皇
-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有哪些,最震撼的考古发掘
- 中国不腐女尸是什么墓,2100多年前不腐女尸
- 周朝历代帝王,周朝历代帝王在位时间
- 十三陵考古者全死,十三陵考古者全死是真实的
- 近三年考古新发现,近三年考古新发现的古墓
- 元朝短命而亡原因,元朝是不是短命王朝
- 乾隆娶了自己的女儿,乾隆最爱女儿
- 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介绍
- 全球最贵文物第一名,一级文物回收价格表
-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以后是两汉,夏商周春秋战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刘伯温算到过朱棣夺位
- 每个朝代存在的时间,各个朝代存在的时间
- 中国著名四大才子,中国著名四大才子怎么没有
- 明朝最大罪人是谁,明朝最大的敌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