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执意要斩马谡?他有着怎样的考量?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奇闻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千百年来,诸葛亮挥泪斩的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通过这个故事,马谡成功跻身的又一“典型”,坚守军法、不徇私情的诸葛亮则成了历史上少有的完美军事家。
,有关诸葛亮为何执意要“”,史学界向来是,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严明军法说。持此说的史学家根据《志·马谡传》中“谡违(诸葛)亮节制,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的记载,认为未按诸葛亮的既定部署守卫要地街亭是马谡战败的主因,不仅如此,在被击败后,马谡竟然又阵前逃亡。依据蜀汉军法,马谡共犯有败军失军、违抗军令、阵前逃亡三项死罪,并且《襄阳纪》中明确记载诸葛亮在斩马谡之前曾说“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所以据此可以认定诸葛亮执意要斩马谡完全是出于严明军纪的考量;
2、平息众怒说。持此说的历史学者主要依据《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戮(马)谡以谢众”的记载,认为诸葛亮执意要斩马谡完全是出于平息众怒的考量;
3、派系斗争说。尹韵公《诸葛亮北伐新议》中明确指出,以诸葛亮为首的荆襄派与以为首的东州派之间的派系斗争才是造成马谡之死的根本原因;
4、激励士气说。持此说法的历史学者认为,诸葛亮北伐即遭失败,必然会对蜀汉军队的士气造成重大打击,为了此后能再度发动北伐,诸葛亮势必要用斩马谡来激励士气。
看起来,以上这几种说法都很有道理,但我们依然无法肯定诸葛亮执意要斩马谡到底是出于何种考量,不过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只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本身存有不合理之处,才会导致这些不同说法的出现。
仔细揣摩一下马谡被斩的起因、经过与结果,确实能发现一些不合理之处
比如说,参与蜀汉北伐的有、、李恢、吴壹等元老、宿将,诸葛亮为何统统弃之不用,偏偏用一个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马谡;
比如说,三国之中,马谡是唯一一个直接因战败而被斩首的重要将领;
再比如说,北伐虽然失败了,但蜀汉军队并未因失败遭受重大损失,为何诸葛亮不能给马谡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既然存在这些不合理之处,那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背后,定然隐藏着一些不能说的秘密,而要揭开这些秘密,我们还得从说起。
跟我们熟知的有所不同,刘备白帝城托孤的对象其实有两位——诸葛亮和李严(严与亮并受遗诏辅少主),并以遗诏的形式对两人的职位做出了安排,“以诸葛亮为丞相,处理朝政”,“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这一安排足以体现刘备的政治智慧袭取荆州后,蜀汉内部占据绝对优势的元老派(一直跟着刘备的、等人)遭受重创,以李严为首的东州派(先于刘备入川的世家大族)和以诸葛亮为首的荆襄派成为蜀汉内部势力最强的两派,刘备重用李严和诸葛亮显然有团结蜀汉内部各派、共渡难关的用意,并且以李严主军事、以诸葛亮主政事的安排,可以让两人相互制衡,防止一家独大。
,刘备去世后不久,诸葛亮同李严之间的争斗就宣告开始。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蜀汉南中地区发生叛乱,诸葛亮直到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才出兵平叛。对此,史书中给出的解释是诸葛亮因“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
单从表面上来看,这样的解释确实合情合理,但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疑点重重,这里仅列举两点
1、前文提到,刘备在遗诏中“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所以最应该领兵前去平叛的人是李严、而不是诸葛亮;
2、刘备刚刚驾崩,南中地区就出现叛乱,如果不及时平叛,难免会有其它地区效仿,所以,为了稳定蜀汉的统治,必须立即出兵前往平叛。诸葛亮却等了三年才出兵。
综合这两个疑点,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的目的是不想让李严借平定南中之乱提升威望,至于诸葛亮为何非要等三年才出兵平叛,则是因为他手中无兵。
刘备遭遇猇亭之败后,蜀汉剩余的兵力主要掌握在东州派的李严手中、部曲派的魏延手中、元老派的赵云手中和益州派的李恢手中,唯独诸葛亮的手中几乎没有掌握任何兵权,所以南中之乱初起之时,派遣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前去平叛,都不利于诸葛亮随后解除他们手中的兵权。
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出一个假设——诸葛亮同李严争斗的最终目的是想要统一兵权、扫除蜀汉内部的派系之争、为以后顺利发动北伐扫清障碍。下面,我们就结合史料来论证一下这个假设是否能成立。
南中之乱发生后,诸葛亮开始通过招募新兵、征调郡县守备部队的办法(《襄阳纪》)来组建直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后来诸葛亮平定南中之乱的主力就是这支部队。有了这支嫡系部队,诸葛亮也就有了统一兵权的底气。
建兴三年三月,诸葛亮正式领兵出征,历经半年将南中之乱平定。通过此战,诸葛亮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平定南中后,诸葛亮夺了魏延的汉中都督一职、打压了部曲派,接着又免去了李严的中都护一职、打击了东州派。这样,蜀汉的军政决策权和大部分兵权就集中到了诸葛亮手中。此后不久,诸葛亮就发动了第一次北伐。
,我们前文所做的假设确实能成立。一旦这个假设成立,诸葛亮弃魏延、赵云、李恢等人不用,执意要让马谡去防守至关重要的街亭的用意我们就能明白了——好不容易才将他们打压下去,怎么能再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诸葛亮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马谡竟然敢违抗军令,并导致街亭失守。为了防止被打压的各派借机生事,诸葛亮不得不挥泪做出弃车(马谡)保帅(诸葛亮)之举。
由此可知,诸葛亮斩马谡时的挥泪,那是真的心疼、真的不想杀呀,马谡是他心中最为钟意的接班人,可是为了统一兵权、扫除蜀汉内部的派系斗争、继续发动北伐等目的,他却不得不将马谡斩杀。
千百年来,诸葛亮早已成了智慧和忠义的化身、臣子所要效仿的偶像,而挥泪斩马谡背后隐藏的那些真正原因却不利于诸葛亮“伟、光、正”的形象定义,所以也就成了不能说的秘密!
考古中国
- 元朝到底有多黑暗,元朝真的那么黑暗吗_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死因,朱棣当了多久的皇
-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有哪些,最震撼的考古发掘
- 中国不腐女尸是什么墓,2100多年前不腐女尸
- 周朝历代帝王,周朝历代帝王在位时间
- 十三陵考古者全死,十三陵考古者全死是真实的
- 近三年考古新发现,近三年考古新发现的古墓
- 元朝短命而亡原因,元朝是不是短命王朝
- 乾隆娶了自己的女儿,乾隆最爱女儿
- 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介绍
- 全球最贵文物第一名,一级文物回收价格表
-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以后是两汉,夏商周春秋战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刘伯温算到过朱棣夺位
- 每个朝代存在的时间,各个朝代存在的时间
- 中国著名四大才子,中国著名四大才子怎么没有
- 明朝最大罪人是谁,明朝最大的敌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