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采取的是什么战术?明军为何会溃败?
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奇闻网小编一起欣赏。
我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数不胜数,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细究战争经过,失败者、、皆在很大程度上败给了“自己人”。
官渡之战,袁绍的“自己人”投靠曹操后,向曹操泄露了袁绍大军的屯粮之处乌巢,导致曹操成功奇袭乌巢,曹、袁两军攻守之势逆转,袁绍惨败。
赤壁之战,曹操轻信“自己人”蒋干获取的虚假情报,误杀、二将,导致庞大的水军群龙无首,最终被、,含恨败北。
淝水之战,苻坚的“自己人”朱序于两军对垒之际高呼“败矣”,导致大军自乱阵脚,被东晋的击溃,苻坚身死国灭。
明末历史上,同样也发生过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萨尔浒之战。
后世在萨尔浒之战时,多将明军惨败归咎于党争激烈、用人不当、朝政腐败、军备废弛、四路分兵,可是,这些顽疾是在萨尔浒之战时才突然出现的吗,显然不是,整个明末历史上,这些顽疾都将大明折磨的愈发虚弱不堪,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怀疑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是不是像袁绍、曹操、苻坚那样败给了“自己人”。
由于“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被吹嘘的太过厉害,导致四路分兵成为明军战败的首因,所以,我们在对明军是否败给“自己人”抽丝剥茧前,先来看看四路分兵是否是明军战败的首要原因。
我国古代军事史上,多路分兵屡见不鲜,其原因是受制于地形地貌、通讯手段、行军方式、将领军事素养,至,军事家们将多路分兵进化成了分进合击这一简单却十分高明的战术。
明代历史上,无数“地头蛇”、边陲小强、边疆都被分进合击折磨的,对此感受最深的恐怕就是播州土司了。
三大征的时,杨应龙坐拥十万雄兵,倚仗余玠构建的能抵挡元军长达数十年的山城防御体系,结果在面对明军的分进合击时只能无奈的选择集中兵力固守海龙屯。
抛开“事后”、对“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吹嘘,萨尔浒之战时,明军在作战区域的地形、作战对象的军事实力同播州之役较为相似、相近的情况下,仍然选择分进合击战术,其实是符合常理的,不能将其看做明军战败的首要原因。
,历史上,播州之役、萨尔浒之战明军却是一次、一次遭遇惨败。
造成这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为应对明军的分进合击有三种战术可以选择
1、集中兵力守卫要地;
2、集中兵力待明军合击时同明军进行主力决战;
3、集中兵力对明军各个击破。
,分析一下这三种战术,第一种战术最为稳妥,第二种战术最险,第三种战术无疑是在刀尖上跳舞。
,看一下杨应龙、选择的战术。
播州之役时,杨应龙根据当地的多山地形,倚仗十万雄兵、依托南宋余玠构建的山城防御体系,选择了第一种战术,目的是想让明军知难而退,进而令明廷罢兵,可是由于明廷强硬的态度和明军的奋勇进攻,杨应龙最终葬送了自己和播州数百年基业。
萨尔浒之战时,努尔哈赤就厉害了,他直接选择了第三种战术。
为何说第三种战术是在刀尖上跳舞,因为这种战术实施起来太难,必须掌握明军的合击目标、必须了解明军各路大军的兵力分布、必须实时监控明军的进军路线、必须知道各路明军将领的作战特点及指挥能力、必须对敌我态势进行准确的预判,起来就是选择此战术的统帅对战争大局的把控、战场信息的处理、参战兵力的调派必须都得炉火纯青才行。
放眼我国古代历史,这样的统帅不是没有,而是,例如。
努尔哈赤有韩信之才吗,依据史料的记载,显然没有,那么,他为何还敢选择在刀尖上跳舞。
当时,军创立不过三年、女真各部尚未统一,努尔哈赤贸然选择在刀尖上跳舞无异于自取灭亡,可是,他却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这种战术,想必在此之前一定有人给了他底气,并告知他会有的收获。
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给了努尔哈赤底气的人肯定不会是李永芳、范文程之流,极有可能是大明内部的“自己人”。
为了印证这一判断,我们就要来看一下“自己人”是如何在萨尔浒之战中击败明军的。
很多文献在描述萨尔浒之战时,都有相似的一句话“四路明军出动前,作战企图即为后金侦知”,根据萨尔浒之战的具体经过来看,“作战企图”应该是包括四路明军兵力火器配备、进军路线等重要军情的详细作战计划。
现在有一句流行语“字数越少信息量越大”,意思是表面公布的字数越少背后蕴涵的信息量越大,据此来看“作战企图即为后金侦知”一句,兵力火器配备、进军路线等重要军情从古至今都是需要严格保守的头等机密,后金要想侦知的难度可想而知,而大明内部的“自己人”主动向后金泄密,情况就另说了。
“自己人”向后金泄密合理的解释了努尔哈赤敢于选择“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战术的底气所在,如果没有这个底气,让努尔哈赤“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试试,桂陵之战的在向他招手。
光是泄密问题其实还不足以击败明军,若是努尔哈赤不能迅速率军击溃一路明军,导致其他三路明军有任何一路进抵赫图阿拉附近,他仍然有可能面对桂陵之战庞涓的结局。
,事实却是杜松一路明军被努尔哈赤率领的迅速击溃,整个萨尔浒之战期间都没有任何一路明军进抵赫图阿拉附近。
关于杜松一路明军的迅速溃败,几乎所有的文献都说“天色阴晦,咫尺难辨,杜松军点燃火炬照明以便进行炮击,后金军利用杜松军点燃的火炬,集矢而射,杀伤甚众”,可是,《纪事本末》中明明记载了杜松一路明军装载火器的车营被“阻于浑河不得渡”,那么“点燃的火炬”又有什么用哪?
参考一下淝水之战,如果内应通过“点燃的火炬”向努尔哈赤传递进攻信号,然后效仿朱序,就能解释八旗军为何在仰攻的情况下能迅速攻破杜松军大营了。
杜松一路明军被迅速击溃后,八旗军的矛头又指向了马林一路明军,结果马林军因恰好被八旗军堵到了一处周围皆山中间平坦的绝地而战败。
这种情况的出现,意味着努尔哈赤能实时掌控马林军的行进路线。
马林军战败后,努尔哈赤又用缴获的杜松配弓将刘綎一路明军引诱至八旗军伏击圈歼灭。
随着三路明军先后被击败,李如柏一路明军似乎了,,根据李如柏军是从宽甸出发的情况来看,此路明军应该是对后金最具有威胁的一路,因为宽甸距后金腹地最近,并且还有多次通过此地进攻建州三卫的成功经验,结果却是李如柏选择了拖延这一诡异的行军方式。
泄密、内应、对马林一路明军行军路线的实时掌控、李如柏一路明军诡异的行军方式无不表明有大明内部的“自己人”在萨尔浒之战时配合努尔哈赤作战,如果这一切都是努尔哈赤凭借后金的力量做到的话,那么他完全可以像那样通过与明军进行几次主力决战,然后扫荡整个辽东,可事实上他并没有这样做,所以,萨尔浒之战,击败明军的不是八旗军,而是大明内部的“自己人”。
考古中国
- 元朝到底有多黑暗,元朝真的那么黑暗吗_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死因,朱棣当了多久的皇
-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有哪些,最震撼的考古发掘
- 中国不腐女尸是什么墓,2100多年前不腐女尸
- 周朝历代帝王,周朝历代帝王在位时间
- 十三陵考古者全死,十三陵考古者全死是真实的
- 近三年考古新发现,近三年考古新发现的古墓
- 元朝短命而亡原因,元朝是不是短命王朝
- 乾隆娶了自己的女儿,乾隆最爱女儿
- 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介绍
- 全球最贵文物第一名,一级文物回收价格表
-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以后是两汉,夏商周春秋战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刘伯温算到过朱棣夺位
- 每个朝代存在的时间,各个朝代存在的时间
- 中国著名四大才子,中国著名四大才子怎么没有
- 明朝最大罪人是谁,明朝最大的敌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