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身上有哪些争议?康熙处于什么心态才会选择他作为继承人?
上承,下,是中不可或缺的承上启下的人物,他的身上有存在很多争议,今天奇闻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1723年,登基,一改康熙王朝的宽仁,政策偏向严苛,这就体现在了对待兄弟上面雍正二年,十阿哥胤被圈禁革爵;雍正四年,又将八阿哥,九阿哥改名、下狱、除祖籍,没多久,这些人要么暴毙身亡,要么落下一身病痛。
对待同父异母的兄弟如此苛刻,对同父同母的弟弟只是稍稍好了一点十四阿哥胤禵与同为乌雅氏所生,康熙晚年对他非常倚重,被认命为,保家西部和平。雍正登基以后,剥夺其兵权,并且严令他为先皇守陵,也就是变相幽禁,更甚者,母亲死前一面也没有见到。
处理兄弟遭人非议,胤禛和母亲的关系也频频流出“不和”传闻。
本来做“”是个顶开心的事,但这位母亲却处处较真,不接受封号、不让天子举办典礼、不移居刚装修好的寝宫,甚至扬言为老殉葬。
没到一年,太后终于跟着先皇去了,事发太突然,民间捕风捉影,传说“是被气死的”……
有了以上种种,让雍正整个形象于历史里变得立体冷面无情。这也难怪电视剧《》里,女主初到古代给胤禛的评价是“冰块脸”,可见有多少真相都是借着玩笑点明的。
那么雍正真人是这样的吗?必须说,在康熙眼里,他的老四“暖”的很。
在查阅清宫档案时,有这么一条康熙亲书口谕,由内侍臣梁九功传递,内容经过翻译呈现如下
“之前朕拘禁太子的时候,没有一个兄弟替他说情,只有四阿哥屡次对我担保太子,奏请从宽处理。由此可见,四阿哥心胸、气量都不凡,能够做到如此的,也只有伟人。”
康熙用到“伟人”二字。
是不是言过其实了?并没有,这里我们可以看看其他兄弟在做什么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初次被废。大阿哥一直痛陈太子过失行为,企图打的他不可翻身;八阿哥与九阿哥,十阿哥迅速,并以大臣为代表,向康熙请奏立胤禩为太子;三阿哥懦弱,虽然一直置身事外,行为还是依附太子的,他并没有立刻求情,而是等局势稍稳,才指出太子是受到“诅咒”;剩下的阿哥,要么年纪太小了,不能参与政事,要么也。
这么多皇帝,在太子这个既得利益者败落时,大都选择和自保。唯有胤禛不一样。
单看对手足之心胸,高下立见,康熙恰恰看重这点。
胤禛此举的用意,可以有三种可能1.他最初只是与太子交好,想要待胤礽登基,自己成个举足轻重的亲王,而太子多年后的第二次被废,使他彻底认识到,这棵大树已倒。2.猜测父亲最喜欢的品质是仁德,以退为进,目的博得帝王信任。3.真心出于手足亲情。(虽然有的人不愿意相信,但必须承认,这是可能之一)
无论出于什么心态,至少事情的结果是,康熙对他的看法已定,胤禛自己也问心无愧。
在他继承大统以后的一年,常常和人说起自己的成长历程,包括对养母的敬爱,和对父亲信任抱以感激,于回忆录中是这样写的“朕四十年来,对待父兄至诚至孝”。
有太多学者从政策、党羽等角度解释康熙为什么传位于雍正,和为什么否定了胤禩与十四阿哥。今天,我们不谈治国的大道理,不妨从小处入手,给出一种理由
康熙晚年,一众儿子里面最有竞争力的莫过于四阿哥和十四阿哥。虽然不严格遵循于“”,在还没有“”之前,依旧秉承个长幼有序。传位给老四,老十四可以用此理由慰藉,反之,兄长恐怕心理不是滋味。皇子之间,不同于一般兄弟,协调不好便是亲王之祸。
如果再考虑其儿子,未必会对待兄弟那么宽容。起码胤禛在康熙眼里,是绝对不会手足相残的。
可惜,事与愿违,后面发生了什么,我们都知道。
有可能是做了皇帝以后的雍正心性变了,也有可能,他一直没变。
考古中国
- 元朝到底有多黑暗,元朝真的那么黑暗吗_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死因,朱棣当了多久的皇
-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有哪些,最震撼的考古发掘
- 中国不腐女尸是什么墓,2100多年前不腐女尸
- 周朝历代帝王,周朝历代帝王在位时间
- 十三陵考古者全死,十三陵考古者全死是真实的
- 近三年考古新发现,近三年考古新发现的古墓
- 元朝短命而亡原因,元朝是不是短命王朝
- 乾隆娶了自己的女儿,乾隆最爱女儿
- 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介绍
- 全球最贵文物第一名,一级文物回收价格表
-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以后是两汉,夏商周春秋战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刘伯温算到过朱棣夺位
- 每个朝代存在的时间,各个朝代存在的时间
- 中国著名四大才子,中国著名四大才子怎么没有
- 明朝最大罪人是谁,明朝最大的敌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