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秋节有多重要?是何起源
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时代,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接下来奇闻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中秋,有“团圆”之意,在这种内涵形式下,也有赏月、思乡等重要节日主题。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节日主题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实际上,中秋节的产生,并非就是以“团圆”为起始主题,而“思乡”主题,是时期才日渐成熟的。本文通过中秋节的历史沿革,来浅谈中秋节的三大主题。
一、今月曾经照古人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的最初雏形,可追溯到古人对自然天象、特别是对月亮的崇拜。《礼记》中有大量关于祭祀的内容,其中,西周时期,就有了“祭日于坛,祭月于坎”的记载。
到了秦汉时期,每逢秋分,便会派大臣祭祀月亮。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写了一本《淮》,搜集和加工了大量和月亮有关的神话,包括“奔月”、“吴刚伐桂”等故事,对后世影响很大。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文人们对月抒怀的诗文也逐渐多了起来。曾写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南朝著名的文学家沈休文曾写过一首《应王中丞思远咏月一首》,是较为早期的吟月的诗文。,当时人们崇拜明月、对月抒怀不仅限于八月十五,诗中的“中秋”,只是指秋天的中间阶段,类似于“仲秋”,并不是指节气,而八月十五这天,也不是一个节日。最有力的证据是文学家欧阳詹的《玩月》,其中记载
月之为玩,冬则繁霜大寒,夏则蒸云大热,云遮月,霜侵人,蔽与侵,俱害乎玩。秋之于时,后夏先冬; 八月于秋,季始孟终; 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 暑均; 取于月数,则蟾兔圆。
按照欧阳詹的意思,当时人们喜欢在八月十五赏月,是因为夏天太热,冬天太冷,又因为八月十五这天月圆凉爽,这一天最适合赏月。可见,当时人们之所以在八月十五赏月,并不是因为这是节日,而是因为气候合适。
唐朝是诗歌的天堂,关于“月”的诗词,可谓,其中,、等人,对月亮的描写更是佳句频出。以至于到了唐朝中后期,赏月成了在八月十五必做之事。在《唐书·太宗记》中记载了“八月十五中秋节”一句话,正是因为这句话,很多人认为,中秋节起源于唐朝。如果从中秋的“赏月”习俗上来说,可以认为中秋节起源于唐朝。但唐朝的中秋节,仅仅作为一种时令,并非“节”的概念。真正把中秋定为节日的,还是在时期。
宋朝时期,文化和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赏月的风俗融入了更多的娱市井元素,也就是说,到了宋朝,中秋赏月已经不是士大夫阶层的专利了,民间也逐渐形成了习俗,并且在这一天注入了诸如“团圆”等节日主题。到了南宋时期,朝廷正式颁布假宁令,中秋节这一天官员可以休假一天。从此开始,中秋节才正式成为了“节”。
二、月若有情月长圆北宋中秋的“团圆”主题
有唐一朝的铺垫,中秋月圆之夜,文人、士大夫们开始在这一天赏月、吟诗抒怀。到了宋朝,这种传统流传更广。不仅有的《水调歌头》,民间也有中秋赏月、嬉闹、举火把等习俗。
赏月虽好,但并不是年年都能赏月,比如遇到极端天气,无月可赏,岂不扫兴?于是在这一天,人们开始邀请好友欢聚一堂,若是无月,最起码一家人能够相聚一起饮宴。以士大夫为例,晏殊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和王君玉是至交好友,每逢中秋,二人都会在一起赏月。有一年中秋,因为天阴,没有月亮可赏,晏殊便十分扫兴,王君玉便写诗助兴,并且把两家的妇孺们都叫到了一起,两家人欢饮到第二天天亮。
宋朝大文豪,在中秋节也有邀请朋友欢聚的习惯。庆历八年,欧阳修在扬州为官,在中秋节之前,他早早地让家人准备好中秋节的食物,他邀请等好友前来相聚。
最初,文人大多邀请好友、同僚欢聚在中秋之夜,但这种习俗传到民间,就更加世俗了。民间百姓每逢中秋,开始邀请自己的父母兄弟,亲人们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多了许多生活的气息。在农耕社会,中秋是丰收的季节,底层百姓便把秋收的农作物、蜜饯、瓜果等摆在桌子上,一家人共同品尝,别有一番趣味。
在这时,有的媳妇,便会做一些糕点和酥饼。苏轼在《留别廉守》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这里提到了“小饼”,而在宋朝《武林旧事》中,提到“月饼”二字。由于《淮南子》所记载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也发生在月圆之夜,人们便把嫦娥、玉兔、桂树(桂花)等图案做在月饼表面,更加增强了中秋节日的民俗氛围。因为月饼和月亮的形状一致,都有“团圆”的寓意。
这种中秋相聚的习俗,在民间得到发展后,明月、桂花、月饼、水果、酒等成了中秋节常出现的民俗元素,若是在江南或临海,蟹也是中秋节必备的美味。亲人们相聚,又有美食果腹,孩子们更加欢闹,大人们更是笑声不断,团聚之情十分浓郁。
中秋节从唐朝到宋朝,其主题从“赏月”演变为“团圆”,其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三点
第一,唐朝文化虽然繁盛,但大多文人都有消极避世的思想,关于中秋节赏月的文化氛围大多充满落寞和孤独。宋朝以“重文轻武”为国策,宋朝文人大多有式的“家国情怀”,宋朝士大夫的心态相对比较积极,中秋赏月的清冷情调不再适应宋朝文人的大环境,宋朝士大夫多和同僚、好友、家人一起欢度中秋,对中秋的“团圆”主题,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二,宋朝民间文化发展较快,中秋节也逐渐世俗化。宋朝文人将中秋节的方式多元化,民间也逐渐效仿,蔚然成风。民间节日习俗的演变,是推动中秋节节日主题变化的重要动力。
第三,农耕文明对“中秋”时令的影响较大,中秋节在民间伴随着农产品、水果、月饼等文化的及时出现,推动了中秋“团圆”的美好寓意。
可以,中秋节始于唐朝,最初以“赏月”为主题,经过时代的发展,到了北宋时期,中秋节加入了“团圆”的节日主题。
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南宋中秋的“团圆”主题
如果说到了北宋时期,中秋节兼有“赏月”和“团圆”主题,到了南宋时期,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中秋节加入了“思乡”的主题。
在北宋时期,中秋节的节日氛围在士大夫阶层、底层老百姓阶层都相对轻松,文人们大多喜欢和好友一同赏月和团聚,民间也乐于在此时家庭团圆。在《全宋诗》中,有许多中秋家中团圆的描述。例如孔平仲在《熙宁四年中秋》中写道
月满光尤好,秋殷气更清,频年苦阴雨,此夜独晴明。后阁罗甥妹,前堂合弟兄。团圆最相称,尽饮至深更。
但到了南宋时期,由于政治原因,特别是在南宋之初,宋朝经历之耻之后,南宋的遗臣们几度南迁。每逢中秋,气氛较为压抑,士大夫们开始怀念远在北方的亲人和故土,因为不能“团圆”,所以形成了“思乡”之情。此时的中秋节,加入了对亲人、对祖国山河的强烈思念。
其中,南宋官员刘学箕在《安康中秋书》中写道
去年把酒诸子舆,月落尊空未归去。今年把酒兴如故,有月无月不须虑……但愿吾身益强健,莫使骨肉叹南北。
中秋之夜,这首诗本来思念家人,到却感叹祖国山河沦落,南北骨肉分离。
公元1174年,南宋淳熙元年的中秋之夜,著名南宋词人写了一首《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词曰
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抗金人士,这首词他是写给好友的,借用中秋月圆之夜,来抒怀山河破碎,收复故土的心愿。虽然没有体现“思乡”,却把充满了家国情怀。可以间接地说明南宋文人对中秋节怀念故土的情怀。
实际上,后,宋朝失去了半壁江山,偏安一隅,为了避免战火,大部分富商、士大夫都迁居南方。但中国自古就,远离故土后,人们对北方的土地和离散的亲人愈加思念。文人们可以以诗词抒怀,底层百姓们则只能通过中秋之时,遥望明月当空,寄托思乡之情,“思乡”的节日主题,在民间发展很快。
除了政治环境外,理学的发展,也对“思乡”主题的形成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到了南宋中后期,理学发展迅速,儒家所倡导的“忠孝悌节义”更被社会所倡导,每逢中秋节,人们陪伴家人、孝敬父母、成了节日必备的情怀,,中秋节从一个节日,逐渐加上了一些伦理的意义。,当人们孤身在外,或者远离故乡时,这种“思乡”之情就不仅仅是一种节日传统,而是伴随着骨子里的伦理驱使。
,中秋节从唐朝的“赏月”,到北宋时期的“团圆”,到了南宋时期,“赏月”和“团圆”的节日主题犹在,由于政治环境和理学的发展,中秋节又形成了“思乡”的另一主题,多种节日主题相交汇,形成了更加丰富的中秋节日主题和习俗。
四、千里共婵娟中秋节三大节日主题
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形成和发展,都深受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正是这种影响,才让传统节日保留了它的稳定性和发展活力。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月亮的崇拜,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完善,到了唐朝时期,“赏月”成了中秋的一大风气,后来逐渐形成习俗。北宋时期,士大夫风气的转变,中秋节加入了“团圆”的节日主题,并且由士大夫阶层传入民间,和中国的农耕文明相融合。南宋时期,由于历史原因和理学的发展,“思乡”的节日主题开始融入,形成了中秋节的重要节日文化。
赏月、团圆、思乡这三大节日主题,被后世完整的继承和发展,促成了中秋节在传统节日中的独特地位,经久不衰。
考古中国
- 南派三叔为什么知道三星堆 南派三叔为什么知道
- 中国考古界十大凶墓 考古界十大凶墓纪录片
- 考古界十大凶墓纪录片 考古界十大凶墓有哪些
- 考古界不敢公开的秘密 考古界不敢公开的秘密是
- 千年古墓走出一活女尸 千年古墓走出一活女尸是
- 中国十大考古学家 中国十大考古学家是谁
- 中国十大考古排名 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排名
- 为什么说三星堆很神秘 三星堆为什么会神秘消失
-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视频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排行
- 新疆考古十大发现 新疆考古十大发现是什么
- 三星堆发现一条蛇 三星堆不敢挖是怎么回事
- 中国古代十大考古文化遗址 中国古代十大考古文
-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纪录片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纪录
- 考古的人员下场都不好 为什么考古人员都短命
- 千年女尸产下14斤女婴 千年女尸腹中婴儿还活着
- 七个已经灭绝的人种 七个已经灭绝的人种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