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种家将是什么样的?他们一生都有哪些作为
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此时才看清楚,金人这次来的人数并不多,若之前自己能拼死一战,必能取胜。可是,说什么都晚了,这时,宋钦宗想起了一个人,《·卷三百三十五》云
京师失守,帝搏膺曰“不用种师道言,以至于此!”
宋钦宗捶胸顿足,后悔道“大宋之所以会沦落到这个地步,全因为我没有听信种师道之言。”
种师道,北宋种氏家族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北宋派名将,若宋钦宗肯听信他的建议,北宋至少有三次机会,可以避免。
在两宋时期,“种家将”的名气比“”大得多,只是,后者被民间文学渲染得太过,以至于前者略显沉寂。
一、第一代的筚路蓝缕
公元1038年,原先臣服于北宋的党项首领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大夏(史称)。然后发兵侵犯边境,第二年,在中,宋军大败,朝野震惊,北宋王朝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军队有多么羸弱。
公元1040年三月,因为西北战事吃紧,召回京,让他知永兴军。范仲淹接到任务后,赶往延州,重点防御西夏。
在西北,范仲淹至少提拔了十多名武将,这些人大多扬名于后世,例如狄青、郭逵、张亢、王信、范恪、周美等。
有人说,北宋文坛最大的伯乐是,笔者则认为,北宋政坛最大的伯乐,乃是范仲淹。范仲淹在军事方面,提拔过狄青;在儒学方面,点拨过;在改革方面,曾教授过。几乎每个历史人物遇到范仲淹,都会深受其影响。有这样的能力和人格魅力,范仲淹不愧是北宋的“政治完人”。
在西北军中,范仲淹还提拔过一位名将,他叫种[chóng]世衡,此人就是“种家军”的开山人。
种世衡,字仲平,洛阳人,从小接受颇为正统的儒学教育。《宋史》云
少尚气节,昆弟有欲析其赀者,悉推与之,惟取图书而已。
意思是说,种世衡年少的时候崇尚气节,家里兄弟分家的时候,都想多分一点,种世衡却只要一点书,其他财产全部不要。
范仲淹到西北的时候,种世衡担任鄜州判官,他向范仲淹提了一个建议延安东北200里的空地,原是宽州遗址,如果在那里建一座城池,和延安互为犄角,对于防御敌军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时,范仲淹本来就在寻找以守为攻的防御策略,种世衡虽然只是小吏,却有这般见识,让范仲淹。
范仲淹把种世衡的建议上报给朝廷,不久后,宋仁宗给出肯定的答复,于是,范仲淹便让种世衡来负责这个大工程。种世衡所修建的城池,就是著名的青涧城。
西夏人也知道青涧城一旦建成,会对自己“东出”不利,在种世衡筑城的时候,多次出兵袭扰,种世衡一边战斗一边筑城,十分不易。《宋史》曾记载
然处险无泉,议不可守。凿地百五十尺,始至于石,石工辞不可穿,世衡命屑石一畚酬百钱,卒得泉。
意思是说,众多士兵和工匠聚集在那里筑城,可那里连水源都没有。种世衡下令凿地取水,可挖到了五十尺,不仅没有挖到水源,还遇到了大石头,工匠们认为这石头太硬,种世衡不信,下令谁能凿穿石头,赏一百钱,大家,终于打碎石头,挖到了泉水。
外有强敌,内有困境,种世衡用生命和毅力为代价,平地筑城,若干年后,这种精神,仍值得我辈学习。
城建好了,得有人,要不然就是一座空城。于是,种世衡命士兵开垦两千顷土地,招募商人和百姓前来青涧城。青涧城最初的居民,大多是羌人,为了留住这些人,种世衡对百姓非常关心,派自己的儿子专门负责给生病的居民送药食。这些人深感种世衡的恩德,后来大多成为种家军的一员,成为守护大宋河山的钢铁长城。
种世衡为了扩充兵源,提高战斗力,下令让军民都参与射箭训练,僧人、妇人、老妪都跟随军队练习,甚至有人犯错,只要能射中箭靶,种世衡都能赦免他。
这样一来,青涧城的百姓个个都尚武,不管男女老少,拿起弓箭就能射西夏兵。
特殊时期,当行特殊之法,种家军的第一代人种世衡,筚路蓝缕开启创业之路,为他的后代奠定了基础。
二、第二代的铁血山河
种世衡是一位“智”将,根据《梦溪笔谈》记载,种世衡在对抗西夏的时候,曾用反间计除掉了西夏的两位重要将领,这两人分别是野利旺荣与野利遇乞。
野利旺荣与野利遇乞本是西夏皇后的兄长,在西夏军中威望甚高。最初,二人派了一位叫浪埋的将领到宋军中诈降,种世衡将计就计,派了一个叫王嵩的僧人到西夏,说野利旺荣兄弟想投奔宋朝,他派的使者浪埋已经去打前站了。李元昊大惊,连忙派亲信去宋营核实,种世衡早布好局,让西夏人觉得野利旺荣真的要来投降。结果,李元昊没有给野利旺荣兄弟解释的机会,直接将二人处斩,并且霸占了他们的妻子。
野利旺荣与野利遇乞被杀,动摇了西夏军心,对宋夏局势影响很大。
有时候,战场上的,不如后方的四两拨千斤重要,种世衡则深谙此道。
种世衡60岁那年,亲自主持修筑细腰城,结果在城池修建完成后,种世衡病逝于任上。史载,“城成而世衡卒”,字数不多,却有说不完的感人故事。
种世衡去世的时候,正值庆历四年,也就是范仲淹“”失败的那一年。范仲淹被贬出京,听闻种世衡去世,非常悲痛,他为中知道写下墓志铭,并感慨云“国之劳臣也,不幸云亡!”
种世衡虽然死了,西北却沿用了种世衡的策略,建起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新城。
虎父无犬子,种世衡有八个儿子,个个都是将才。
其长子种诂、二子种诊、五子种谔曾名震关中,有“三种”的称号。
例如,在熙宁年间,种诂曾在镇戎(今宁夏固远)筑城,多次防御西夏和的侵犯。其二弟种诊不仅擅长防守,还是进攻骁将,他曾率领3000兵马进攻环州,把敌军打得丢盔卸甲。
种家第二代人中,老五种谔绝对是个硬茬,当初,种世衡在世时,极力推荐五子种谔驻守青涧城,种谔也不负乃父期望,第一战便大胜西夏,招降数万兵马。元丰四年,种谔在定川一举打败了8万西夏军,消息传到朝廷后,宋神宗大喜,特地遣使到军中,以示奖励。《宋史》云
谔留千人守米脂,进次银、石、夏州,不见敌。
听说种谔来了,相邻的城池敌人都跑光了。种谔是种家军第二代人中的翘楚,可惜,他57岁那年,背上痈疽发作而死。
三、第三代的亡国悲壮
种家军的第三代,出了两个著名人物,分别叫种师道和种师中,他们都是种世衡的第七子种记之子。施耐庵在《传》中,写曾投靠老种经略相公,而在渭州小种经略相公的地盘上当差,这里的“老种”和“小种”,指的就是种师道和他的弟弟种师中。
其实,种家军到了第三代,已经守护宋朝近百年,从种家军走出来的武将,已经遍布北宋,所以,所谓的“老种经略相公”,虽然只是一个经略安抚使,官职不高,但威望却不容小觑。
种师道幼年学文习武,曾拜儒学家张载为师,而张载曾拜范仲淹为师,所以,种师道和范仲淹还有一些渊源。
种师道为将时期,麾下的大宦官手握西北兵权,所有的将领见到童贯都下跪行礼,只有种师道作揖不跪,让童贯非常不高兴。童贯多次为难他,都被他机灵地躲过。
种师道在西北经营半生,立功无数,但在北宋亡国之际,他的经历,则有些悲壮。
靖康元年,金人南下,宋徽宗吓破了胆,赶紧把皇位内禅给儿子宋钦宗。宋钦宗立即召种师道入京。种师道此时已经隐居山林,听闻朝廷有难,立即带领种家军前往朝廷勤王。
此后,种师道和他背后的种家军,至少有三次机会能够避免北宋亡国,可惜宋钦宗都没有采纳。
第一次机会发生在靖康元年正月下旬,种师道马不停蹄地赶到汴京,此时,宋钦宗已经决定和金人议和,议和派的大臣听闻种师道来京,不但不欢迎他来,反而吓唬他“陛下已经和金人议和,敢主战者灭族!”
种师道一生纵横沙场,岂会被这种话吓倒,他找到主战派的右相,一起对宋钦宗说
“臣以为,万万不能议和,河北三镇万万不可割让给金人。金人现在孤军深入,而我京师城墙坚固,只要我们守住,等各地勤王的兵马一到,金人若不退兵,必然被我所灭!”
为了让宋钦宗相信自己所说的话,种师道亲自出城抓了三名金兵,把他们的肚子剖开,发现腹中仅有黑豆。这说明金人断粮,日子不好过。
宋钦宗虽然昏庸,但种师道有理有据,他终于挺直腰杆,决定和金人大干一场。,在关键时刻,宋钦宗没有选择种师道的建议,而是选择了一个极端——派姚平仲去劫营。
在北宋历史上,“宋金劫寨之战”是比较重大的事件,这件事不仅仅意味着宋朝兵败,更是彻底摧毁了宋钦宗抗战之心。
劫营失败后,议和派,把责任全部归咎到种师道的头上。种师道自己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反而因为“主战”,成了朝廷失败的。宋钦宗此时也需要给大家一个交代,因为负责劫营的姚平仲失踪,宋钦宗果断把种师道撤职,“以儆效尤”。
种师道被免职,一石激起千层浪,太学生围堵宫门,集体上书为种师道求情,痛骂主和派,宋钦宗迫于压力,才恢复了种师道的职位。
如果说第一次机会宋钦宗没有珍惜,尚可原谅的话,那么第二次失去机会,实在太可惜,因为这一次,宋军本有机会重创金兵。
接下来,果然如种师道所料,金兵无法坚持,主帅完颜宗望撤军,种师道立即向宋钦宗提出建议,趁金兵半渡黄河之时,发动反击。种师道甚至已经派遣自己的弟弟种师中率领三万兵马尾随金兵,打着“护送”的名号,准备痛击金人。,宋钦宗没能听从种师道的建议,宋钦宗认为,金人好不容易撤兵,还是不要惹出事端的好。为了避免主战派生事,宋钦宗派投降派大臣、、耿南仲等人亲自护送金人过河,并且在黄河岸插了一面大旗,严令若宋朝大军又一兵一卒敢绕过大旗,一律处死。
不仅如此,宋钦宗还下令
朝廷既与金人议和,官民昔尝附金而后复归本朝者,所在发遣令还其乡国。
意思是说,朝廷既然把北方三镇割让给金人,那北方逃到南方的百姓,还让他们回去,他们已经是金国的百姓了。
宋钦宗之所以遭人恨,并非因为他一败再败,而是因为他失去了汉人的血性。
金人撤走几天后,宋钦宗受够了种师道的“碎碎念”,感叹道
“师道老矣,难用!”
于是把种师道贬为中太一宫使,这是一个闲职。也意味着,种师道失去了兵权。不久,因御史说种师道“智虑未衰,尚可用”,宋钦宗决定让种师道兼任河北、河东宣抚使,但种师道手中并没有军队可以调动。
接下来,宋钦宗便失去了第三次“抢救”的机会。种师道提出
合关、河卒屯沧、卫、孟、滑,备金兵再至。
种师道认为,金兵上一次没能拿下开封,必定还会南下,现在的当务之急应当调集陕西、山东等地的兵马屯兵于黄河南北的沧、卫、孟、滑等地,先控制住有利地形,依靠黄河,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
种师道的这个建议,可谓。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宋朝上次被完颜宗望轻易打到开封,好不容易金兵退去,宋钦宗所考虑的不应该是如何防御金人二次来攻吗?
可宋钦宗却非常相信北方的“盟友”,他认为,既然和金国议和了,就不应该再,弄不好还会激怒金人。种师道闻言后,郁结于胸,生了一场大病。
不久后,种师道弟弟种师中在太原之战中壮烈牺牲,而种师道的两个儿子早年也死在战场上,种师道举目望去,国将不过,家将不家,吐了一口鲜血,在亡国之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种师道虽然没有亲眼看到北宋亡国,但他已经提前体会到了亡国的心情。
在北宋大厦将倾之际,种师道以拳拳之心向宋钦宗提过三次建议,宋钦宗至少有三次机会可避免靖康耻,但宋钦宗都错过了。
四、覆亡后的追悔莫及
种家军威武百年,战绩辉煌,无奈遇到了千古昏君,种师道一死,意味着种家军失去了主心骨。想当初,居庙堂之高,为北宋培养人才无数。种家军在北宋历史上辉煌了上百年,但到了北宋末年,落日余晖映衬下,大家看到的却都是悲剧。
种师道去世几个月后,金人再度南下,因宋钦宗献出北方三镇,金人这次南侵异常顺利。不久后,靖康之耻发生,徽钦二宗被俘。
亡国之际,宋钦宗说出那句“不用种师道言,以至于此”时,是何等苍凉!
笔者始终认为,只要你不弯下腰,别人是不可能轻易骑到你脖子上的。而宋钦宗,就是那个主动弯腰的君主。
北宋时期,种家军、杨家将、折家军、,良将辈出。可惜,在重文轻武的背景下,他们的光芒都被时代遮盖,他们的满腔赤心,都没有进入平庸君主的眼帘。
笔者读宋史,北宋灭亡这一段,总让人。这一阶段,有忠臣,有强将,可惜没有明君。
考古中国
- 南派三叔为什么知道三星堆 南派三叔为什么知道
- 中国考古界十大凶墓 考古界十大凶墓纪录片
- 考古界十大凶墓纪录片 考古界十大凶墓有哪些
- 考古界不敢公开的秘密 考古界不敢公开的秘密是
- 千年古墓走出一活女尸 千年古墓走出一活女尸是
- 中国十大考古学家 中国十大考古学家是谁
- 中国十大考古排名 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排名
- 为什么说三星堆很神秘 三星堆为什么会神秘消失
-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视频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排行
- 新疆考古十大发现 新疆考古十大发现是什么
- 三星堆发现一条蛇 三星堆不敢挖是怎么回事
- 中国古代十大考古文化遗址 中国古代十大考古文
-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纪录片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纪录
- 考古的人员下场都不好 为什么考古人员都短命
- 千年女尸产下14斤女婴 千年女尸腹中婴儿还活着
- 七个已经灭绝的人种 七个已经灭绝的人种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