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魏无忌是个怎样的人?最接近“侠”的历史人物
说到“侠”字,很多人想到的都是金庸小说里快意恩仇的游侠,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人物战国时期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奇闻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一、个人简介
信陵君魏无忌,其父魏昭王是魏国第5任君主。
父亲死后,兄长继位,后来称。封他于信陵,称信陵君。
看过《》的朋友多少了解,魏国从第3任君主起,国运就已衰落。(看过《》、《》的朋友就更不必说了)
细数下当时魏国的政治环境
缺乏良好的将相培养体制,像秦国、那样培养本土人才,如秦国出、、,赵国出、、;没有秦国、那样出色的人才吸引力,秦国就不用说了,燕国吸引了、、,而乐毅还和、一样是魏国人;除了国内,魏国(也一样)处于中原,,抛开齐、赵、楚的威胁,“一超多强”格局中的“一超”就在家门口,强秦弱魏比邻而居,魏国的格局可以说危如累卵。
那时一些有权势的人,开始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吸引人才,为自己(和国家)服务,是为“养士”。
一方面,将吸引人才、让人才献计这样的操作政策化,牵扯到多方利益,无法快速建立,靠有权势的人小范围运作,也是对国家人才战略不足的补偿;
另一方面,这些人才既可以在仕途上助自己一臂之力,还可以帮自己为国家谋划,若立了大功,对自己的仕途也大有裨益,“助己”与“为国”形成良性循环。门客的前途也光明起来。
,这些养士的目标,很多从“功名利益”出发,很符合我们现在一些人的揣摩(就是不了解这“一些”是多是少);
不过我还是愿意用一点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色彩,去看待当时的人。
对于养士之人,一方面,可能是不忍贤才外流、国家损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助有德有才之人脱颖而出,实现君子大义。而对于被养之士,一身本领得人知遇,报知遇之恩而得一生英名,也是后世一段佳话。
二、事迹
1、强大的私人情报网
构成信陵君的情报网的人员,也许质量和数量都优于其王兄的吧。
《史记·魏公子列传》里,第一个具体事例就是关于他的情报网
一次,魏王和信陵君两兄弟下棋,边境报警,赵国有动静。魏王惊恐,信陵君说,赵王出来打猎而已;过会,又传来边境信息真的只是赵王打猎。魏王问信陵君怎么了解,信陵君说,自己门客里有线人可以打探到赵王的动向,如果真的是出兵,他(们)一定会提前通知自己。既然没消息,那一定只是发生了寻常事。这轮秀操作之后,魏王从此害怕信陵君的“贤能”,不敢给他太大的权力。
2、事例2则
(1)早期在魏国,国都大梁东门的看门人侯嬴家里穷,信陵君听说了,就去拜见他,要送他许多钱财,没想他说,自己一辈子,不能因为穷就收这份礼。
信陵君听了心生敬佩,于是设宴款待他,还亲自赶车带他赴宴。赴宴途中,侯嬴并没有因为公子亲自为自己赶车而谦恭礼让,魏公子反倒神色温和。
侯嬴进一步说自己要去集市里见朋友,屠户朱亥,信陵君就载他去,到那里,他自顾自和朱亥聊天,边聊边观察信陵君的脸色,发现他神色如常;
过后,信陵君继续载他赴宴。大街众人看到公子驱车,看门人坐车,都说公子礼贤下士,这个看门人。
下车时,侯嬴说,自己今天做的过分的事够多了,但他希望成就信陵君的名声,在大街上,信陵君对自己礼数越周到,众人越会认为其实自己是小人,而魏公子大度,能礼贤下士。
侯嬴还向信陵君举荐朱亥,说他有能力,信陵君多次派人去请他,但他一概不理。
(2)信陵君早期在魏国的时候,就听说在赵国有两个有能力、但仕途不得意的人,毛公和薛公,和一帮赌徒混在一起。(那时候可没有互联网,混在赌徒、仕途暗淡的人也没有自放光芒的条件,这情况下了解两人是贤才,这情报网确实很强大~不仅指覆盖面积,还有信息搜索、甄别、传达的能力)
后来信陵君出兵救援赵国(见窃符救赵),过后留在赵国的时候,特地去拜见,一开始他们还躲着信陵君,后来信陵君去到他们藏身的地方才得以相会。
双方见面言谈甚欢,但赵国、也是信陵君的姐夫听说这事,却说信陵君和赌徒混在一起,看来是徒有虚名。
信陵君他姐姐转达丈夫平原君的话,信陵君反过来斥责,这两人是有能力的贤才,自己还担心求之不得,平原君居然只看身份而鄙夷他们,说明平原君不是真心求贤的人。
经过此事,信陵君决定离开赵国,而信陵君的姐姐将话转达给平原君后,平原君羞愧,赶紧向信陵君致歉,将他继续留在赵国。
经历此事,平原君的门客、和更多天下贤士,都归附信陵君了。
前后两事,涉及的4个人,侯嬴、朱亥、毛公、薛公在接下来的两件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3、窃符救赵
信陵君人生两大巅峰时刻,这是第一回。
(1)赵国危急
此前,秦国赵国在中投入可以动员的几乎全部兵力,对赌国运的一战后,赵国,这段故事大家应该耳熟能详了吧;而国乘胜追击,分三路攻打赵国另两处重镇和首都邯郸;国都这一路,更是由刚打赢长平之战的战神白起坐镇。
攻下赵国,秦国入主中原,燕齐魏无险可守,韩国灭亡也指日可待。
(2)秦国策略更迭的间隙,给了六国机会
秦相范睢嫉妒白起功劳,以不必再费兵力,现在就可议和、并向赵国要地、要赔款为由,让召回白起,他好主事让赵国割地的事宜,并立下功劳。
但在赵国割地之际,赵国相国坚决反对割地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毕竟这次割地,秦国暂停攻势,但不等赵国恢复在这次伤害中损失的国力,得到土地的秦国国力更强,回头又会撕毁盟约来攻打赵国。(基本和后世的《六国论》观点一致,感兴趣可以了解下)
于是赵国分三路结盟,共同抗秦虞卿东向,平原君带人南下楚国(自荐出自于此),托来赵联络合纵的魏国使者带信回魏,请求支援。
看到赵国不肯给钱给地盘,秦国又出兵,这次,白起不干了……先王听范睢议和,而不听白起乘胜追击的建议,错失战机,现在又来找他带兵?!于是战神托病不战。
秦王劝战多次,白起傲娇如初,无可奈何,秦王赐死白起,派遣其它将领,听闻白起自尽,山东六国压力骤减,弹冠相庆。
(3)劝王无果,以死赴义
魏王和信陵君答应了姐夫出兵相救,老将军晋鄙带兵十万前往邯郸;行军一半,秦王恐吓信到了五国谁敢救赵,秦国灭赵国之后下一个就灭了他!
魏王担忧,赶紧派人叫住晋鄙,按兵不动。这下信陵君急了~
苦劝王兄无果后,信陵君只能按原则办事——答应了救赵就去救吧,但此时能调动的只有自己的门客,凑齐一百多辆战车后,就开赴赵国,基本是做好送死的觉悟了。
也许,那个时代确实有“不计后果,信义死节”的价值观。
(4)侯嬴献计,朱亥助力
信陵君出东门(邯郸在大梁北,从东门出,应该是特地去拜别侯嬴),和侯嬴说明去意,侯嬴没多说什么,就拜别公子。信陵君一路上觉得不是滋味,自己当初厚待他,现在基本上是死别,他没啥表示,于是驱车回去见侯嬴,说出心中不快,侯嬴表示就了解公子会回来找他。
侯嬴认为,信陵君这次去,绝对是送死,也没法立什么功劳,干嘛还需要门客?但为了报当初公子的知遇之恩,他要为公子献计
要胜,需要大军在手;调动大军,须有;虎符在魏王卧室,而魏王宠姬如姬可以接近魏王,拿到虎符。,如姬有杀父之仇一直未报,公子帮她报仇,她要报恩,就会答应公子窃取虎符。信陵君照办,果然取得虎符,赶往前线。
临行之际,侯嬴再荐朱亥。兵书讲,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万一晋鄙真的不受调命,朱亥可以帮公子杀了晋鄙,稳定兵权。信陵君可怜老将军晋鄙的性命,但还是下决心行事。
赶往前线,晋鄙果然疑心,朱亥袖子里藏着一根四十斤的铁锥,见晋鄙起疑,当即砸死他。
信陵君夺兵权,率军出击,与楚国春申君带来的兵马合兵赶赴邯郸。
此时,正当平原君动员家丁妻妾,与平民百姓合力打退秦军的一波进攻。赵魏楚三国合兵进攻,秦军败退,邯郸之危解除。
(齐国没有参与,相隔太远,强秦的攻势下,齐国一直偏安,之后也一样;也有可能是记恨之前五国联军在乐毅的率领下,几乎灭齐的恨吧)
备注1战国时魏国一斤约合现在31.5克,40斤是1.26公斤,大概一把铁锤的重量,而且是锥子,尖端伤害加成,照这样算,朱亥还并不是举着20公斤哑铃还能快速抡起来的怪兽。备注2虎符放哪里这么机密的事情,侯嬴不了解是从哪里得知的。感觉这个人不简单,莫非他也有一张情报网,一直等时机贡献情报,好成就事业?朱亥一出手,就完成刺客的工作,估计也不是普通的屠夫。《大秦帝国》里开脑洞这个人在第一部里是白圭门下门客,帮助商鞅白雪很多事、还和有牵连,商鞅白雪死后退场,第三部又出来协助信陵君。像小说里杜撰的活那么久,简直和《》里的一样成了人精,估计可能性不大。但侯嬴背后有墨家支持、朱亥也是墨家一员,此次邯郸保卫战借由信陵君之力协助赵国,也不是不可能吧。
图片摘自网络,连环画封面
4、躲避王兄、贤士劝归
虎符被窃,王弟抗命,魏王震怒,甚至剥夺他的封地信陵。
信陵君只好让手下带大军回国,自己留赵。期间还发生了前面提到的会见毛公、薛公一事。
刚打完胜仗的时候,赵国提出送五座城池答谢,信陵君一副当仁不让的样子,门客劝他低调些,打退秦军是立了功,但对魏国却有罪,失了臣子之义。以此为前提的功劳还居功自傲不妥当,信陵君于是收起高傲的表现。
备注史记里记载是其中一个门客,战国策里这个功劳归在了唐雎身上。对,就是初中课文《唐雎不辱使命》里的唐雎。
后来魏王归还信陵君的封地,希望他回魏国,但他始终不肯,而趁着信陵君不在魏国,秦国也派兵攻打魏国。
王兄急了,派更多人过去劝他,但信陵君干脆说谁帮魏王说话就杀了谁。
这时,前面受信陵君礼遇的毛公、薛公前来进言“你有今天,是靠魏国,在赵国受礼遇,也是因为背后魏国的基础;魏国一旦灭亡,你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
信陵君于是返回魏国。
5、回魏,合纵再破秦
一回魏国,魏王马上任命他当上将军;,信陵君派使者向各国求援。
其它国家(没有齐国)因为是信陵君率军,纷纷派出人马助阵,合纵攻秦;最终,信陵君率领五国的大军击败来犯秦军,打败的蒙骜(祖父),一路追击到;战败的秦军不敢出关。
合纵攻秦并取胜,是信陵君人生两大巅峰时刻的第二回;窃符救赵只能说是信陵君礼贤下士(引来侯嬴献计)、(说到做到,赶赴战场),但还不是以主将身份率军;而这一次是信陵君统领,主管五国兵马作战,是更为夺目的军事战绩。
经此胜利,各国门客向信陵君进献兵法,信陵君以此编著称《魏公子兵法》,后世《汉书》有收录,但再后来又失传了。
信陵君本希望乘胜追击,秦国再败,一超多强的格局有望逆转。(至少信陵君是这样希望的吧,但秦国底子在,各种军工基础、军功制度、秦川巴蜀更是肥沃良田,人和、地利都决定其耕战实力胜过六国,即使国力和其它国家回到一个起跑线,难保日后超车,领先)
6、抑郁而终
但秦国不会让信陵君得偿所愿的。
秦国打天下,除了自身实力强之外,还因为对手的各种愚蠢,比如中离间计。
长平之战,因秦国的离间计,廉颇被猜忌下放;后来灭赵,秦国离间赵国君臣关系,让李牧直接被杀了。
,秦、赵各占其二,但秦将大多数时候人尽其才,赵将却抑郁地离开前线白起赴长平前,赵王中离间计,调走廉颇;王翦灭赵前,赵王中离间计,赐死李牧。四大名将间少了两番精彩,也让我们看到秦国阴谋阳谋并用的阴狠与强悍。
和廉颇李牧命运相似,信陵君与魏王的关系也被离间;何况魏王本来就忌惮信陵君的才能,离间他们确实太容易了。
秦国派人到魏国散布信陵君欲称王的消息,导致魏王召回信陵君,并派他人掌握兵权,而他人无力掌握这五国兵马,合纵破函谷关的计划流产。
回国后,信陵君了解仕途无望,干脆,沉醉声色欢娱,不再上朝。几年后,不知是身体掏空还是魏王下毒,或者是抑郁成疾心力交瘁,信陵君去世;同年,其兄魏王去世。
13年后,秦军东出,历时约十年,六国俱灭。
备注小说《大秦帝国》里,为了秦国的形象,这段故事改为魏国臣民本身希望扶信陵君上位,这一说法并没有在史料里看到,更大概率是《大秦帝国》作者晖根据自己更希望看到的、可以宣扬“强势生存、正道成功”的理念构思出来的故事。不管历史真相是史料记录的那些,还是孙皓晖老师希望发生的那样,信陵君的才干和美誉度应该是真的,否则魏王的忌惮就成了空穴来风了。
三、个人解读
以下为个人评价,多是“成功处找优点,失败处找缺点”的老路子,不一定客观公正,仅为一家之言。
对信陵君的评价,最突出的就是其人格魅力;可以说,他的政治、军事成就,都是来源于门下贤才的辅助,而贤才愿意辅助他,是源于其人格魅力。
1、高义
窃符救赵是信陵君最为人知的功勋,此事可见其高义,有三
(1)急人危难、一言九鼎
救赵国一事,平原君去信表示,愿意向信陵君求助,是因为他以前素有救人于危难的作风。,这件事里,应该还有姐姐在赵国,同样处于危难的因素影响。
而在魏王决定按兵不动之后,信陵君信守出手相助的承诺亲赴战场,即使去了也是送死。
备注这一点属于纯动机的道德评价,考虑到“谦恭未篡时”的可能,会不会正是他一直没有谋朝、哪怕立功扬名的机会,所以促成他一直追求高尚道德的行为呢?纯动机的事,可以去信仰,却无法考究,这里不做绝对判断,我们来说说和觉悟有关的道德评价。
(2)坚毅果断
虎符送达军中,但晋鄙起疑,这时候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如果可以,能争取晋鄙与自己合作,开赴前线杀敌好。晋鄙是百战老将,经验丰富,有他参与胜算更大;反而杀了他,除去窃符之罪,还多了擅杀大臣的罪名。
争取到晋鄙是最好的结果,那这是最好的选择吗?
不是!战机稍纵即逝,争取晋鄙,往好了发展不错,万一事与愿违?那就是拿战争的结果做赌注,赌在晋鄙的选择上。
万一晋鄙不肯合作,动员卫士逮捕信陵君呢?即使信陵君率领门客反抗,一番争夺后再领军,大军见高层拔刀相向的争斗,士气也跌落了。要是晋鄙来一着阴的,假装合作,回头绑了信陵君,再向国都求证,后果更不堪设想。
确保牢牢掌握军权,而不是把主动权寄托在别人身上,去乞求事情往最好处发展,这是信陵君果断的一面。
但信陵君爱才啊,晋鄙毕竟是老将,能收入麾下,是一大收获,不得已而杀之,是一大损失;史记里,信陵君在侯嬴那里听计,了解计划里可能会杀晋鄙,而且他抗命的可能性很大,杀他的可能性很大时。杀的决心不容易下,但还是下了,舍小取大,忍痛抉择,是为坚毅。
(3)大义无私
窃符救赵这事情,也有争议违背国君命令、减损国家实力,去做救人危难的事情,听上去好像道德高尚,但却是违背对国家的“大义”,成全个人仗义出手的“小义”。
但站在更大的角度看这次战争,救赵,除了扶危救困,更因为韩赵魏三晋在秦国东出门户,失赵国,则秦国东出压力大减,赵国和魏国乃至其它国家,是的关系。
看清全局,顶着背国君命令的罪名,去做于全局有利的事情,这才是大义。
如果按质疑者的说法,基于个人情感或道德感的义气,是微小的“义”;为了原则与君臣礼法的忠心,是所谓的“大义”的话,那超越礼法原则,而基于智慧与格局的追求和决心,是更高层次的大义。
2、纳贤
因为信陵君的道义之名,很多贤才愿意向他靠拢。但除了道义,信陵君能聚贤用贤,是因为他有纳贤的格局。
前面提毛公、薛公两人的事迹时,对比了平原君。你说平原君没有求贤的心吧,我觉得不可能,如果你告诉他“做了XXXX事,你就能收获YYY这个人才”,我估计他一定肯做,在《平原君虞卿列传》里,就有他的爱妾取笑一个跛脚门客,而门客气愤离开,他为了留住门客而杀了爱妾请罪的事例(这就杀人,古代女性真的被物化了,可怜~)。那平原君与信陵君对比,差了哪里呢?
可以称之为视野、格局、看事情的角度,等等。同样是两个人才,信陵君不问出身、不看际遇,只要对方有能力,即可以人才看待,信陵君对人才有明确(心中坚信)而宽容()的定义,所以可以对很多人才施以礼遇;求贤一事,信陵君做到了“智圆行方”。
而平原君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或者判断的标准就是出身和世俗口碑,容易错失人才。
纳贤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在众多谋士的建议下,他做了很多次正确的选择,包括对外关系、包括领兵打仗。
其实信陵君军政之才有多高明,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尽管他是打了胜仗,但他慷慨赴死的行为,似乎又不够理智,不是大将之风。个人认为,信陵君的两次胜仗,尤其第二次领五国大军合纵攻秦,其门客功不可没,很多战术布置、资源部署、利益分配,少不了智囊团的参与,就像窃符救赵时侯嬴的作用一样。
,能听取意见,尤其是各方意见相左(门下几千人,这种情况太常见了)时,能做出正确选择,这种决策能力也是收纳贤人的基础上,能人尽其才的重要因素吧。
3、无帝王之命
乍一听,这句“无帝王之命”,好像前面得有一句“有帝王之才”似的。不是,我指的、信陵君没有的“命”,既包括他不是储君的无可奈何,也包括他身处的环境,也包括他的性格。
不是储君、不成帝王,已被统治者掣肘,这个不用多说。更重要的是,不是君主,他做事就可以放得更开,可以放心地去承诺、放心地去仗义出手,而君王需要考虑更多,需要权衡,尤其需要确保自身,做不出别人有难,自己以命相救的事,我们可以说,信陵君任侠的性格,不符合为君主,,又是否从没被寄予君主的期望,反而让他成长出这种性格呢?
赵国开国君主赵襄子也是庶出,但其父却有意争雄,教子的事迹中,对各个孩子多有考验和引导,最终也让赵襄子脱颖而出,其父下定决心立贤不立长。
信陵君的父亲显然没有这种打算,他自己更没有这种打算。
信陵君让我想起《冰与火之歌》中的北境公爵艾德·史塔克,他们都是非储君出身,被培养、灌输的观念,都与荣誉、辅助、献身有关,他们尽力的边界,都被设置在君王的边缘。于是,当自己被猜忌,而自己早已尽了大力时,便可以放心地对自己说“足够了,我做的够多了,君王如此,我又奈何?”,而不会去想“我还可以为国家、为天下做更多,我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掌握权力以完成抗秦大业。”当君王猜忌,窃符的希望都化为泡影,信陵君便完成道义的任务,没有动力去追求更多;当国王昏庸,自己的劝谏如清风过岗,北境公爵便退出权力的游戏、洁身自好,没有意愿再去搅混水以期改变局势。陈毅将军有诗评信陵君“惜无远大图,不能自为计”,吴佩孚也认为他“短气”,深以为然。他们的出身、他们的环境塑造了他们的性格,最终性格决定了抉择,抉择与局势的互动,决定他们的命运。
人的命运,要看自己努力,更要看自己的资质,而追根溯源,更要看环境的赏赐,和历史的进程。
考古中国
- 南派三叔为什么知道三星堆 南派三叔为什么知道
- 中国考古界十大凶墓 考古界十大凶墓纪录片
- 考古界十大凶墓纪录片 考古界十大凶墓有哪些
- 考古界不敢公开的秘密 考古界不敢公开的秘密是
- 千年古墓走出一活女尸 千年古墓走出一活女尸是
- 中国十大考古学家 中国十大考古学家是谁
- 中国十大考古排名 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排名
- 为什么说三星堆很神秘 三星堆为什么会神秘消失
-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视频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排行
- 新疆考古十大发现 新疆考古十大发现是什么
- 三星堆发现一条蛇 三星堆不敢挖是怎么回事
- 中国古代十大考古文化遗址 中国古代十大考古文
-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纪录片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纪录
- 考古的人员下场都不好 为什么考古人员都短命
- 千年女尸产下14斤女婴 千年女尸腹中婴儿还活着
- 七个已经灭绝的人种 七个已经灭绝的人种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