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思想具体是怎样的?为什么儒家与道家都倡
“内圣外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思想,它具体是怎样的一种概念呢?为什么和儒家都倡导?下面奇闻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内圣外王”的思想,最早是由道家的庄子提出来的,语见《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庄子说这段话的意思是,(学术界)各自为政,让内圣外王之道受到压抑,难以振作,故而天下各流派随意分割学术,都把自己的学术观点当作是正确的思想。
对此,庄子在该篇中又明确指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
庄子所说的这句话,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简单来说,内圣就是通过修身省己,让自己具有圣人那样的美德(即儒家所倡导的仁德);外王就是通过修身省己,让自己拥有治理天下的王者那样的能力和本领。
庄子提出的“内圣外王”的思想,后来被儒家所吸收接纳,并逐渐成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个政治主张,即通过自身的修养并遵循王道来实现治理天下的政治抱负。
在儒家看来,要想实现王道之治,要修炼自己的内心,让内心具有圣人的美德,只有内心修炼出圣人那样的美德,才有可能实行王道那样的国策。
何为“王道”呢?王道也是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主要与霸道相对。
儒家认为,统治者减轻人民负担,遵循自然规律,让治下的人们丰衣足食,虽死无憾,这就是“王道”。
王道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大体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清明的社会政治;二是比较完善的伦理道德。
要想实行王道,还要求统治者有王者风范,所谓王者风范,指的就是统治者要有仁慈宽容之心,能够辨别忠奸,懂得驾驭局面,在得意时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在遭遇挫折时能从容应对,并且具备组织和领导属下能力的帝王。
道家和儒家共同推崇的“内圣外王”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种精神成为一些有识之士一生所遵循的道德信仰,即使他们的志向没有“外王”的野心,但他们的行为却时时在践行着“内圣”的素质。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内圣外王”的思想,主要是作为一种理想而存在的,因为,王者大多不具备圣者的素质,而圣者也基本没有机会成为王者,孔圣人也只是在后世才被尊为“素王”而已。
笔者认为,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有“内圣外王”的素质,他虚心纳谏,重用当初强烈建议太子先下手击杀自己的大臣,又能发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感叹,唐太宗既是王者,又有圣者的素质。
在历代臣子中,的则把“内圣外王”的精神发挥到极致,他以圣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既恪守气节,又清廉正直,但他又从不以同样的标准要求他人。
曾国藩在坚守自身道德的,又懂得如何尽可能去体谅别人、宽容别人,最终实现团结他人、利用他人,从而实现共赢的目的。
考古中国
- 元朝到底有多黑暗,元朝真的那么黑暗吗_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死因,朱棣当了多久的皇
-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有哪些,最震撼的考古发掘
- 中国不腐女尸是什么墓,2100多年前不腐女尸
- 周朝历代帝王,周朝历代帝王在位时间
- 十三陵考古者全死,十三陵考古者全死是真实的
- 近三年考古新发现,近三年考古新发现的古墓
- 元朝短命而亡原因,元朝是不是短命王朝
- 乾隆娶了自己的女儿,乾隆最爱女儿
- 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介绍
- 全球最贵文物第一名,一级文物回收价格表
-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以后是两汉,夏商周春秋战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刘伯温算到过朱棣夺位
- 每个朝代存在的时间,各个朝代存在的时间
- 中国著名四大才子,中国著名四大才子怎么没有
- 明朝最大罪人是谁,明朝最大的敌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