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为何被称为“救时宰相”?他是如何应对蝗灾的?
姚崇,字元之,时期著名宰相,与、、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他的一生历、、、四朝,并三度拜相,有“救时宰相”之誉。下面奇闻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姚崇才思敏捷,通达知变,在武则天当政时就很受赏识。神龙元年(705年),姚崇协助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清除兄弟及其党羽势力,迫使武则天还位于唐中宗。
神龙政变后,文武百官都为唐王朝的复辟而相互庆贺,只有姚崇一人哭泣不止。
张柬之对姚崇说道“今日岂是啼泣时!恐公祸从此始。”
姚崇回答说道“事则天岁久,乍此辞违,情发于衷,非忍所得。昨预公诛凶逆者,是臣子之常道,岂敢言功;今辞违旧主悲泣者,亦臣子之终节,缘此获罪,实所甘心。”(《·姚崇传》)
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亲政后,常与姚崇议论天下大事,侃侃畅谈,唐玄宗准备任用姚崇为宰相。
姚崇遂向唐玄宗提出十条政治主张,即《十事要说》,力主实行新政,推行社会改革。唐玄宗欣然接受,姚崇随即被任命为、同平章事,迁中书令,封梁国公。
由于君臣同心协力,励精图治,几年之间,大唐帝国、吏治清明,人民,国力强盛,“”的辉煌就此开始。
姚崇治理国家井井有条,自己也有几分得意,他曾问紫微舍人齐澣“我这个宰相,可以和古代什么人相比?能比得上、吗?”
齐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行的政策虽不能传诸后世,但在他们执政时期却能一直保持。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从这一点来看,您似乎比不上他们。”
姚崇又问“那我是一个怎么样的宰相呢?”
齐澣道“公可谓救时之相耳。”
齐澣意思是说姚崇只是一个拯救时弊的宰相。姚崇大喜道“救时之相,也是不容易得到的。”
开元四年(716年),山东、河南一带爆发了一场特大的蝗灾,中原广阔的土地上到处出现了成群结队的飞蝗,那蝗群飞过的时候,漫天蔽野,甚至连太阳的光辉都被遮没了,蝗群飞到哪里,哪里的庄稼就被通通吃光。
那时候,人们没什么科学知识,面对突然出现的蝗灾,没什么有效的治理办法,各地官员与民众甚至都不敢灭杀蝗虫,往往只是寄托于祭天祈福。,灾情越来越严重,受灾面积也越来越大,地方官吏不得不连连向朝廷告急。
姚崇作为宰相向唐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诗》云‘秉彼蟊贼,付畀炎火。’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域,以及蟊贼。’此除蝗谊也。且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劝。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姚崇传》)
姚崇灭蝗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让百姓在夜间的田头上点起一堆火,等飞蝗看到火光飞下来就集中搏杀,在田边掘个大坑,边打边烧,飞蝗就可以灭尽了。
唐玄宗十分信任姚崇,立刻批准了姚崇的这道灭蝗的奏章,并命令各地立即照此办法灭蝗。
谁料,这道命令下发后,汴州(今河南开封)刺史倪若水却拒不执行,他也写了一道奏章,声称蝗虫是天灾,人力是没法抗拒的,要想消除蝗灾,只有积德修行。
姚崇看到后,十分恼火,专门回了一封信责备倪若水,并且严厉警告他说,如果眼看蝗灾流行,而不采取救灾灭蝗的措施,将来造成饥荒引发大乱,要他负全责。
倪若水看到宰相姚崇说的这么严重,不敢不依,就发动治下官民,用姚崇规定的办法灭蝗,这个办法果然有效,仅汴州一个地方就捕灭了蝗虫十四万担,蝗灾有效地缓解了下来。
实际上,不仅仅是地方上官吏对灭杀蝗虫持怀疑拒绝的态度,就是在朝中也有不少的官员不支持灭蝗,唐玄宗甚至在听到一些官员的反对后,也犹豫起来。
但在姚崇坚决灭蝗的决心下,中原各地官民都认真地执行灭蝗的政策,蝗灾才逐渐平息下来,蝗灾的危害也被减小到了最低限度,没有造成大面积的饥荒,辉煌的“开元盛世”才能继续上演。
考古中国
- 南派三叔为什么知道三星堆 南派三叔为什么知道
- 中国考古界十大凶墓 考古界十大凶墓纪录片
- 考古界十大凶墓纪录片 考古界十大凶墓有哪些
- 考古界不敢公开的秘密 考古界不敢公开的秘密是
- 千年古墓走出一活女尸 千年古墓走出一活女尸是
- 中国十大考古学家 中国十大考古学家是谁
- 中国十大考古排名 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排名
- 为什么说三星堆很神秘 三星堆为什么会神秘消失
-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视频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排行
- 新疆考古十大发现 新疆考古十大发现是什么
- 三星堆发现一条蛇 三星堆不敢挖是怎么回事
- 中国古代十大考古文化遗址 中国古代十大考古文
-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纪录片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纪录
- 考古的人员下场都不好 为什么考古人员都短命
- 千年女尸产下14斤女婴 千年女尸腹中婴儿还活着
- 七个已经灭绝的人种 七个已经灭绝的人种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