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皇后还在世,为何孙贵妃能由贵妃升为皇后?
,的第二任皇后,她本是贵妃,明宣宗废黜胡皇后之后,改立为皇后。接下来奇闻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宠妃作为依附皇权而存在的权力个体,从女性的角度而言,这是古代女性积极地影响政治生活的方式。从皇室家庭的角度而言,宠妃的存在又昭示着皇权与礼法的冲突,在个人家庭生活中是绝对的权威代表,皇后的作用弱化。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而言,宠妃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代表着皇权对国家正常行政生活的干预与破坏,皇帝通过宠妃将个人喜恶凌驾于国家之上。宠妃是明代皇室婚姻制度与皇帝个人至尊皇权相角逐的产物。研究明代宠妃就是剥析明代君权在宫廷中逐渐走向集中的过程,也是探究皇后制度走向没落的过程。
一、宠妃产生的制度根源
立国之初就明确指出立妃的目的一是后宫女性服务人员,即“嫔嫱之属不过备执事侍巾栉”,也就是说“妃嫔之立所以助皇后奉宗庙理内治也。”但的地位又不同于后宫中如宫女一般的女性服务人员,嫔妃的服务主要是围绕皇帝个人而产生的性服务等活动,一般并不涉及实际体力劳动。
二是生育皇嗣,“妃嫔之立,所以资内助广后嗣也”,这也是性服务的附加后果。 实际上,嫔妃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皇权中的男权主义。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的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而皇帝又处于封建权力的至高点,故而除了皇后这位嫡妻之外,皇帝的妾则成为有品阶的嫔妃之属。
因而,嫔妃实际上是中国封建男权与皇权相结合结出的奇异之花,表面上看,嫔妃本身有品级有地位,内部有严格的等级,似乎超越了世俗市井生活中的妾。但实际上,嫔妃与市井中的妾本质一样,都是男性欲望的产物,无论是性或者是子嗣,都是为了满足封建男性的需要,这也是中国封建婚姻制度成立的基础有明一代,皇后权力式微。
但明代以孝治天下,作为皇帝的生母,其在后宫中还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的。这样一来,后宫政治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式太后以母孝为屏障可以干预后妃选纳及皇位继承,皇帝本人掌控着后宫的实际权力,皇后以礼法为自然保护。
但明代皇后大都体弱多病,不仅难以成育皇嗣,而且大部分都不得皇帝的喜爱。,皇后在后宫中虽有礼法上至高地位,但因太祖时期就开始形成的削弱后妃实权的种种努力(如选自平民之家,不得结交外臣等),皇后成了国家礼仪的符号,其在后宫中的权力多被局限在协调后宫嫔妃事务之上。
而如果皇帝本人愿意,皇帝可以通过宦官等实际掌握后宫实权,皇后只能退居别院,与一般嫔妃无异。可见,皇后的后宫事务管理权实际上是可以转移的,而转移的对象则是那些得到皇帝宠爱与支持的宠妃。
她们通过皇帝的授意隐有代替皇后打理后宫的权力,甚而可以取代皇后,明确礼法上地位。可见,在后宫中鼎足而立的三方势力只有皇后的权力是最不稳定的,是可以被随时取代的。下面举例说明宠妃案例。
二、宣宗孙贵妃
孙贵妃之所以能成为宠妃并晋后成功,既与当时后宫的形势有关(皇后体弱无子),也与她得到了后宫两大势力皇帝、太后的肯定有关。
1、后宫的形势
帝后感情不和。永乐十二年(1414)十二月,成祖下令为宣宗选妃。永乐十五年三月,册光禄寺卿胡荣女为皇太孙妃。胡皇后进入后宫,成为宣宗的正妻。但孙贵妃却是早于胡皇后进宫。
永乐八年(1410),豫为宣宗择配,“彭城伯张麟妻故永城人也,言于成祖曰孙氏有贤女。遂得入宫。……孝皇后育之”,“时十余岁,天性贞静,孝敬恭顺,宫中皆称其贤。”至胡皇后入宫前,孙氏不仅已经育于宫中 7 年,而且“宫中皆称其贤”,得到了认可。
这就意味着孙贵妃不但在成长过程中熟悉了宫中礼仪生活及政治斗争,也熟悉成祖、仁宗、张太后及宣宗的性情,甚至与宣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毕竟是青梅竹马长大。而成祖之所以舍孙氏而选为宣宗正妻是因为“司天奏星气见奎娄,当在济河间求之”,认为祥瑞之女应该生于济河间。
再加上胡皇后“按之合法相”,“至是诏选妃,以司天奏故,竟册立胡氏,而以孙氏为之嫔”胡皇后的册立竟是因为司天奏言与合法相,与孙贵妃由彭城伯夫人推荐入宫育之张皇后宫中的情形相比,差之甚远。
胡皇后骤然为太孙(指宣宗)正妃,对于宫中了解不及孙贵妃。再加上婚后,“帝殊不喜,每朝太后,必訿后”,宣宗不仅不喜胡皇后而且向太后抱怨,更何况“彭城夫人每为(孙贵妃向)张皇后唧唧”,长久以往,太后对胡皇后的态度也会受到影响。
帝后两人性情也不合,宣宗“数事游幸,(胡)后每乘间规讽,帝颇不怿”,宣宗和胡皇后性情爱好也不同,两人感情可想而知。可见,胡皇后在宫中既得不到丈夫宣宗的宠爱与支持,与太后的感情也及不上孙贵妃,处境甚为艰难。
2、皇后体弱无宠
胡皇后不仅不得宣宗、太后的喜爱与支持,而且还体弱多病,史载胡皇后“踰年婴疾,久弗瘳”,且“后疾无子”,至宣德二年英宗出生之前,宣宗已经 28 岁,成婚已经于 10 年,胡皇后除了在永乐十八年(1420)育有常德公主外再无生育,虽然胡皇后自称“久病,致宗庙之祀、圣母之养,皆皇上独任其劳,中壸之事又无所统”。
但其实无宠才是其后一直无孕的主要原因。无宠无子又无势力强大的外家的胡皇后如何与宣宗抗衡?故而,一旦宣宗表露出废后的意思,胡皇后只能顺应宣宗上表请求“别选贤德以位中宫”。
3、后宫嫔御以孙贵妃为尊
孙贵妃“永乐八年选入宫,十五年为皇太孙嫔,二十二年改称皇太子嫔,宣德改元册贵妃”,其中“仁宗临御,册胡皇后为皇太子妃,并以妃冠服赐后”,以嫔位服妃冠服,说明孙氏当时在宫中地位的稳固。虽然“宣德改元,皇太后有旨,谓两家定位久,无可议,仍册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
“宣宗初嗣位,意亦稍稍向孙氏,特为孙氏请宝于太后。敕尚宝制金宝如后,赐孙氏”孙氏以贵妃身份获赐金宝金册,可谓尊崇。与孙贵妃的嫔妃在宣德改元时只有早年侍奉宣宗于东宫的被册为淑妃、被册为,不问加赐事宜,说明孙贵妃是除了皇后以外在宣宗后宫嫔御中地位最高,尊崇最隆的。可见,早在被废之前,胡皇后就已经因帝后感情不和及无宠无子后位不稳,更何况还有孙贵妃窥伺在旁。
三、仁宗张皇后的教养
孙贵妃“姣皙而慧。仁宗张皇后,永城人也,其母彭城伯夫人”十岁即作为宣宗的配偶进入后宫由张皇后教养成长,至永乐十五年,宣宗大婚时,她已经在宫中达 7 年之久。而在这期间,入宫是由彭城夫人举荐、张皇后认可、成祖同意的。
这说明成祖和张皇后对她都很满意,如果没有后来司天监的上奏,孙贵妃应该顺理成章成为宣宗的发妻。虽然后来仅仅被册为太子嫔,仁宗时的“册孙氏嫔时,特赐孙氏得服妃冠服”及宣宗时的“敕尚宝制金宝如后,赐孙氏”,说明孙氏也得到了仁宗、宣宗的认可,这对于孙贵妃来说是十分难得的。
而这一系列的认可与她早年由太后教养长大是分不开的。张皇后自身是在后宫的政治斗争中恭事成祖和,扶助仁宗即位的重要贤内助,孙氏长在张皇后身边,不仅可以见识到成祖晚年后宫嫔御斗争的惨烈,而且她还耳濡目染了张皇后如何在仁宗地位不稳的情况下获得成祖及徐皇后的肯定以辅助仁宗,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见识,是甫入后宫即为皇太孙妃的胡皇后所没有的优势。
正是有了这些见识,她在宣宗大婚后,才会选择与胡皇后交好,做到“恭肃小心,动循礼则。祗事皇太后尽孝敬,又能辅朕(指宣宗)及奉顺皇后(指胡皇后)”,“在宫中与胡氏相亲如同产姊妹”,即使是“妃乃谬敬后”,但孙贵妃也做到了“后病,妃故朝夕视,阳为忧劳”,这种行为为她争取到了张太后的默认及宣宗的宠爱,这些应该都与张皇后对其早年的教养分不开。
四、
宣宗生于建文元年(1399)二月,至永乐八年(1410)孙贵妃进宫时,宣宗正是 11 岁。此时孙贵妃“方十余岁,昭皇后爱之,留养宫中”,二人年龄相近又都是张皇后抚养长大,至永乐十五年,成祖为宣宗选妃的时候,二人已经认识 7 年,可谓是青梅竹马一起长大,感情自是其他后妃难以比拟。
而且“宫人,贵妃子之”这种行为,如果不是宣宗的默许也是很难办到的。而孙贵妃晋升为皇后的关键就在于生育了皇长子而皇后无子。这说明宣宗不仅愿意在册封的时候打破祖制为孙贵妃加荣,甚至支持孙贵妃以生育皇嗣之功逼胡皇后逊位,可见孙贵妃与宣宗之间感情之深。
从这三方面来分析,孙贵妃能够在胡皇后在世时就由贵妃升为皇后并不是偶然的,这是孙贵妃自身所具有优势与当时宫中的形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考古中国
- 南派三叔为什么知道三星堆 南派三叔为什么知道
- 中国考古界十大凶墓 考古界十大凶墓纪录片
- 考古界十大凶墓纪录片 考古界十大凶墓有哪些
- 考古界不敢公开的秘密 考古界不敢公开的秘密是
- 千年古墓走出一活女尸 千年古墓走出一活女尸是
- 中国十大考古学家 中国十大考古学家是谁
- 中国十大考古排名 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排名
- 为什么说三星堆很神秘 三星堆为什么会神秘消失
-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视频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排行
- 新疆考古十大发现 新疆考古十大发现是什么
- 三星堆发现一条蛇 三星堆不敢挖是怎么回事
- 中国古代十大考古文化遗址 中国古代十大考古文
-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纪录片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纪录
- 考古的人员下场都不好 为什么考古人员都短命
- 千年女尸产下14斤女婴 千年女尸腹中婴儿还活着
- 七个已经灭绝的人种 七个已经灭绝的人种有哪些